圖:韋少勇(右)曾患肝硬化,及後獲妻子捐肝才得以續命至今
退休警員韋少勇等換肝,苦候四個月無果,幸獲妻子捐肝續命,「如果不是她,我不會多活了至少20年。」根據統計調查,約有三分一香港巿民稱願捐獻器官,但登記名冊上的人數,只佔人口的3.7%!有醫學專家坦言,香港器官捐贈率居全球最尾之列;過來人韋少勇則衷心地說,「每一個器官捐贈都有可能挽救另一個生命。」呼籲巿民支持器官捐贈,以愛心奉獻延續生命。
大公報實習記者 許雋
妻救一命 康復征戰運動會
61歲的韋少勇,九七年壯年時被確診末期肝硬化,此後一直受盡病痛折磨。當時由於腹水過多,他舉步維艱,「我曾經試過用半個鐘過一條行人天橋」。最終,他接受了醫生換肝的建議,但苦候四個月仍未有好消息,反過來病情急速惡化。「很多家人想幫我,但都不合適,最後是太太捐肝救了我。」韋少勇康復後,繼續在警隊服務14年,退休後他堅持運動,並獲機構推薦,代表香港多次征戰北歐、瑞典的移植運動會,還在今年六月的西班牙世界移植運動會中奪得羽毛球單打冠軍。
得到家人捐贈器官的韋少勇無疑是幸運的,曾親身經歷在輪候名單中等肝的他說,每一個器官捐贈都有可能挽救另一個生命,他希望大眾可以支持器官捐贈,將愛心傳遞下去。「現時有逾2300個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正徘徊在死亡線上」,香港移植學會會長李威廉表示。根據政府最近公布的住戶統計調查結果,32.5%受訪者願捐獻器官,只有不足10%明確表示不願意。然而,截至今年12月,中央器官捐贈名冊登記人數僅佔香港人口的3.7%。「口頭表示願意的多,但真的上網登記的就好少。」香港器官捐贈行動組召集人周嘉歡希望通過號召和宣傳,鼓勵更多人加入到捐贈行列中。
倡捐贈故事編入學生課文
香港醫學會及香港移植學會繼今年成功舉辦「春耕行動」器官捐贈推廣步行活動後,計劃於下月開展第二屆「春耕行動」。醫學會副會長何仲平希望通過舉辦活動,及將捐贈故事編入學生課文,逐漸改變大眾對於捐贈器官是「不吉利」等傳統觀念。他亦希望有意捐贈的病人能和家屬充分溝通,以獲得理解和支持。對於近來有醫療事故影響器官捐贈者信心,他希望有關機構可以不斷反省、改進,但呼籲大家勿打消捐贈念頭,「不能因醫療事故的錯誤懲罰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