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政府落實長遠房屋策略四年,但公營房屋發展用地短缺問題持續,政府承認增加公營房屋用地面臨七大挑戰,過去七年諮詢區議會的項目中,約八成用地並非「熟地」,由「生地」變為「熟地」,涉及改劃、地盤平整等程序需時。
運輸及房屋局公布的長策周年報告指出,為達到建屋目標,房委會已努力加快建屋流程,在「熟地」上建屋,即是已有合適規劃,不需收地、清拆、重置現有設施、地盤平整或提供額外基建設施的土地,已壓縮至五年便有供應;但若是「生地」,即是缺乏上述條件的土地,一般仍需七年或以上才能完成建屋。
運房局舉例皇后山一號地盤,雖是政府土地,部分地皮已平整,但缺乏基礎設施,用地上發現歷史建築物,需時進行技術評估,第一期1.2萬個公屋,首批最快2020/21年度才落成,發展時間長達七年。
「生地」變「熟地」並可能涉及規劃諮詢研究、取得城規會批准等法定程序,規劃研究一般需時12個月,接着的諮詢,簡單個案可能需兩、三個月,複雜個案若遇到有人反對,便需時甚長。
運房局舉例薄扶林南項目,影響生態環境、天然河道、行山徑、前牛奶公司牧場等,規劃研究歷時兩年,最近完成;觀塘曉明街項目,2014年3月起已六次諮詢觀塘區議會;沙田安睦街第一期項目,由於旁邊傑志中心搬遷安排未明朗,城規會決將該地改劃回「休憩用地」,房委會暫未能預計整個安睦街項目的落成日期;青衣青鴻路項目因改回休憩用地,單位供應減少約1000個;葵涌大窩口道項目則因司法覆核,現已較原定落成日期延遲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