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梁浩榮表示,遺傳及受情緒困擾的中年女性,易患甲亢
【大公報訊】記者楊州報道: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最新臨床研究發現,甲亢發病兩大因素是家族遺傳及情緒問題,逾八成患者為女性,31至40歲有家族史及情緒壓力的在職女性發病率較高。調查亦發現,中醫藥治療甲亢,88.7%患者情況有所改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一級講師梁浩榮表示,甲亢並非等於「大頸泡」,甲亢患者會有怕熱多汗及眼突等病徵。
男女患病比例1:5
浸大中醫藥學院觀察研究2013年至2017年115名求診甲亢患者的情況,結果發現72人首次發病或病發前曾有情緒刺激或受到精神壓力,有47人有甲亢家族史,男女患病比例為一比五。研究亦發現,11至20歲發病率近8%,反映甲亢發病趨於年輕化。
梁浩榮表示,女性有機會受家族遺傳影響;而本身亦易受情緒困擾,尤其處於生育年齡須兼顧家庭及事業,致壓力過大,更易患病。年輕人甲亢發病率有上升,相信與學業緊張有關,但他們往往忽略身體狀況,延誤診治。他建議,患者用五味子、西洋參、石斛、枸杞子等藥材焗茶,配合中藥,養陰益氣、養肝明目。
甲亢不一定「大頸泡」
梁醫生提出,不少人誤會甲亢患者一定會出現頸部腫大的症狀,解釋此非絕對。36歲的李小姐,中三時確診甲亢,求診西醫,服藥切除部分甲狀腺,惟不足五年再復發,病情未有好轉。她表示,眼突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眼突到不能戴眼鏡,要靠鼻托保持鏡片與眼球的距離,視力亦出現重影,甚至睡覺時因眼皮無法閉合,令眼睛發炎又影響翌日精神。她稱,兩年前改為求診中醫,服食約兩年的中藥後,不適症狀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