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以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來概括四季的氣候變化。從中醫學理論角度出發,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因應時節而調整自身生活方式和節奏,從而保持健康的身體。香港現正值秋冬時節,氣候變化莫測。北風已至,正是《黃帝內經》所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關鍵時期,此時我們要順應自然來保持身體健康,在變化較大的天氣、傳染類疾病易流行時,採取措施保護自己。
隨着溫度環境的變化,大家的生活習慣和飲食也會隨之改變,經脈臟腑等生理機能亦隨之變化,在這變化期間機體較易出現一些不適症狀,故在秋冬時患病而求診的病人往往較多,門診中此時多見感冒、傷風、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的病人。因此,了解如何通過中醫的角度來治療感冒、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以保持身體健康,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註冊中醫師,傷風感冒等症狀是四季都會面對到,但每次遇到患者訴說不適時,需要對病人的症狀進行診症檢查和評估,根據診斷給予患者最符合病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幫助患者有效地緩解症狀。在本文中,我將從定義、病因、症狀、中醫治療方案等角度來探討。
風邪感冒轉季常發生
「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認為感冒的發生,主要由兩方面因素導致:一是人體正氣不足,機體抵抗外邪能力下降。二是外感六淫邪氣,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風邪為六淫之首,在不同季節,與當令之氣相合傷人,邪犯衛表而致病。感冒是由於外感六淫、時行病毒侵襲人體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咳嗽、鼻塞、流涕、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為主。本病四季皆見,但轉季較常發生。中醫學感冒可參照西醫學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和咽喉部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的總稱。大多為病毒性感染或細菌性感染而致。人體在低溫、過度勞累及飛沫傳播等因素影響下,呼吸道防禦功能低下,病毒或細菌快速繁殖,導致感冒發生。
大多數感冒患者求診時會先以咳嗽、鼻塞為主訴,部分患者會以發熱、惡寒為主訴,常伴有痰多、咽痛、頭痛等症狀。在採集主訴後,需問及第一次發病的時間,發病時有否進出人流密集的地方、接觸其他潛在病患或進食受污染的食物等。在問診過程中,會問及既往的手術病史及有否慢性疾病。問診結合特定檢查鑒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最後才確定診斷及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