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日會議上,為提高土地資訊的透明度,首次引用3D互動技術,委員可透過屏幕,檢視土地的樣貌,更方便就某些土地選項作出討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副主席黃澤恩於會後會見傳媒時稱,新技術有助委員更了解土地的實際情況,有助深入討論,包括在探討短期租約官地時,檢視一些巷弄間的閒置土地等。
昨日會議上討論閒置或短閒租約的政府土地,及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黃澤恩稱,全港現有約5300份短期租約,總面積約2450公頃,主要分為三大類,包括已計劃作長遠用途的過渡性用地,例如公屋、公路地盤等,發展潛力極低。另一種為樓宇間的「夾縫地」,目前多以私人租約出租,作花園等用途,但因面積太細難以建屋,最後一種是位置偏遠的政府用地。
他稱有關用地面積平均只有約2000平方呎,部分更小至數百方呎,最大亦僅約4000方呎,加上部分位處山坡,或呈三角形,無法容納最細15萬方呎的公屋地盤,亦不適合建屋,委員普遍認同可出租作農圃等用途。黃遠輝稱,此類用地目前有914幅、涉及約140公頃,政府目前正整合短期租約土地資料,年底前公開予公眾檢視,增加透明度。
污水廢物廠研遷入岩洞
發展岩洞方面,黃澤恩稱,政府已在全港研究,找出48個具潛力發展岩洞的地區,未來在興建污水、廢物處理廠等設施時,要求部門優先考慮該些岩洞區。當局並研究將現存設施遷入岩洞,包括沙田污水處理廠,以及正在研究的荃灣、沙田部分政府設施。地下空間則正研究在軒尼詩道一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