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雙管齊下 減「通波仔」出血風險

時間:2017-10-10 03:15:22來源:大公網

  圖:陳栢羲醫生(左)手上的為「通波仔」所使用的導管;而黃先生手上所持的為無聚合物藥物塗層支架模型

  【大公報訊】記者楊綺青報道:長者接受「通波仔」手術後出血風險較一般人高,醫生通常會處方抗血小板藥防止術後血塊凝結阻塞血管。有患者接受「通波仔」手術後長期服食抗凝血藥及薄血藥,出現心絞痛,去年再接受「通波仔」手術。有臨床醫生建議患者縮短藥物服用期及以無聚合物藥物塗層支架支撐血管,雙管齊下,減低術後傷口出血的機會。

  術後減少服食藥物

  冠心病其中一個病因是血管脂肪性物質凝聚在血管壁,造成血管閉塞。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利用支架支撐血管壁,令血管得以擴張,血液流通。惟現時患者在手術後往往需服食如華法林及亞士匹靈等薄血藥及抗血小板藥,防止因術後血管破損導致大量血塊在支架及傷口處凝結,引致中風。

  然而患者長期服食該類藥物仍存在隱憂。服食藥物雖減低血塊阻塞血管的機會,卻亦增加患者不正常出血的風險,其中長者為高危一族。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心臟科專科醫生陳栢羲據其臨床經驗指,患有癌病等其他疾病的長者出血風險較普遍人士高四倍,包括顱內、腸胃及腹膜出血,死亡風險亦隨之增高。

  73歲的黃先生,十年前因三條血管閉塞,其中兩條更需立即進行「通波仔」手術,術後長期服食二種抗血小板藥及一種薄血藥,其間發現血壓高、心臟泵力差勁的問題,後來亦出現心房顫動及心絞痛。在去年八月接受第二次「通波仔」手術。他在第二次手術一個月後把服食的抗血小板藥由二種減至一種,直至現在,黃先生持續服食薄血藥,並沒有血管阻塞問題。

  陳栢羲認為,現時醫院進行手術時,可參考2015年《新英倫醫學雜誌》的發現,使用無聚合物藥物塗層支架擴張血管。該支架上的小孔上附有藥物,減少因血管破損導致血塊凝結情況,從而令患者在術後更可減少服食藥物,減低出血的風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