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冼漢廸
科技創新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突破與應用,也需要廣泛的宣傳和普及,以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激發青年一代對科學的興趣,並傳播科學思想。近日,筆者受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林祥邀請,參觀了位於深圳光明區的新地標「大飛船」——深圳科學技術館。
筆者與深圳科協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林祥在館外合影
深圳科學技術館以「數字文明、創新未來」為主題,致力於打造全球首家數字文明科技館,具備「主題前沿、展項領先、科教多元、建築科幻、運營創新」5大亮點。設有五層展廳、950項展項,數量在國內科技館處於領先位置,且包含大量互動項目。建設用地面積6.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83萬平方米,其中常設展廳面積3.5萬平方米。
五層展廳各有特點,為參觀者提供了沉浸式的數字文明探索體驗。一層「科技影視體驗區」,展示數字技術對影像的革新;二層「你好,世界!」展廳,展示全球數字文明的多元圖景;三層「美好生活」展廳,展示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等未來生活場景;四層「智慧產業」展廳,展示生物醫藥、製造、物流等領域數字化變革;五層「宇宙探源」展廳,聚焦基礎研究與前沿科學,探索極微觀與極宏觀世界。
深圳科學技術館既是沉浸式探索數字文明的平臺,也是科普教育的平臺。深圳科學技術館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推出了一繫列豐富的科普教育課程、主題研學課程與「少年科學家」培育計劃。
7類高頻次、多樣化的特色研學活動,打造了數字沉浸式學習場景,讓青少年在真實科技情境中探索樂趣,滿足了公眾多元化的科普需求。
深圳科學技術館作為深圳市「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其建築本身亦是一件「科技藝術品」。流線型造型宛如一艘停泊在光明科學城的「大飛船」,U型布局融合未來設計與自然生態。
外立面由95,888塊特製金屬片構成,通過BIM+3D掃描技術精準控制曲面誤差至毫米級,實現複雜造型的精確建造,完美詮釋「科技、生態、藝術」理念。
隨著深港交通的日益便捷,深圳科學技術館的「啟航」為香港青少年提供了又一便捷的科普學習與交流平臺。目前,深圳科學技術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14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將推動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優質科普教育內容。期待未來深港兩地在科普領域的合作能夠進一步深化,共同搭建起兩地青少年與科技創新之間的橋梁。
(作者爲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