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夫茶沖泡技藝有講究。\新華社
關於閩南潮汕工夫茶,網上有許多資料,有的詳細論述工夫茶的茶器,有的鋪陳飲茶的步驟與程序,還有一些文章探討工夫茶的起源,說有上千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我總是覺得奇怪,為什麼起源於明清之際的工夫茶,迄今也有四百年歷史,不可謂不久遠,還非要編派它提前一千年問世,硬說起源於唐代或宋代。有人說陸羽《茶經》對茶器與茶飲的描述,仔細列明了茶具的規範,更強調茶飲的儀式性,顯示了喝茶要講究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源頭。還有人說,蘇軾的弟弟蘇轍有詩,說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可見宋代人喝茶特別推崇福建的茶飲方式,讚賞福建人傾身事茶,一絲不苟,完全忘記了勞累,因此,這種具備高級飲茶工夫的喝茶法,北宋時期已經在福建流行,一定可以作為工夫茶源起於唐宋期間的根據。
其實都是亂彈琴。溯源工夫茶的歷史,要先定義什麼是「工夫茶」,不能拿着「工夫」兩個字,在歷史的進程中瞎找古人喝茶下過工夫,就指鹿為馬,在那裏隨意偷換概念。現代「工夫茶」所喝的茶葉是發酵的芽葉茶,講究的茶器是景德鎮與德化系統的瓷器,更喜歡使用紫砂茶具。這些工夫茶使用的茶葉與器具,都是明清以來才出現的近代產物,在閩南潮汕地區受人推崇,與唐宋時期流行大江南北的煎茶、點茶、鬥茶毫無關係。更明確的考古文物證據,指明唐代推崇的秘色瓷茶器,是浙江上林湖區製作的越窰青瓷,而宋代最講究的點茶與鬥茶器皿,則是建州(建陽地區)出產的黑釉建窰,也即是日本茶道訛傳的「天目碗」。歷史文獻也明白記錄,唐宋期間主流的高級飲茶方式是製餅研末,最珍貴的茶產在唐代有「蒙頂第一,顧渚第二」之說,宋代則是今天建甌一帶的北苑御茶園及鳳凰山壑源諸焙。這一切歷史證據,都清清楚楚顯示,我們現在盛稱的「工夫茶」,無論是使用的茶器或是沖泡的方法,都與唐宋飲用末茶的方式,不但毫無關聯,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
非要說陸羽飲茶因為有修養,極具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濫觴,或說蘇轍有詩為證,可以確定福建人喝茶品級最高,所以是最具工夫的工夫茶,完全是玩弄文字遊戲,視歷史事實為無物。說古人喝茶講究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起源,這種粗糙的思維,混亂的邏輯,再往前推進一步,就變成:《神農本草經》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工夫茶可以躐等溯源到神農;傳說嫘祖發明養蠶繅絲,所以圍巾的製作起源是嫘祖;中國從古就講陰陽,所以電極的發明與使用可以上溯到伏羲氏。晚清時期捍衛傳統的保守派,動輒就說西學源出中國,只因感到自己當前生活習慣的卑微,就找「自古以來」的源頭,挽救文化自卑的心理。其實,茶飲始自中國,是個不爭的事實,在幾千年的演進中有過多元的發展,是中國先民為人類文明生活改善的偉大貢獻,足以讓中國人感到自豪,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為什麼非要扭曲歷史,硬說閩南潮汕工夫茶起源於唐宋時期呢?
我們先來仔細讀讀陸羽《茶經》是如何講究茶飲的步驟,下了什麼工夫來喝茶。《茶經.五之煮》:「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者曰花。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湄;又如菊英墮於樽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把這段文字譯成白話,就是:「飲酌之時,茶湯倒進碗裏,要讓沫餑均勻。沫餑,就是茶湯的精華。精華薄的,稱之為沫;精華厚的,稱之為餑。細輕的稱之為花,就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池塘上;又像曲折迴環的潭水新生了青青的浮萍;又像爽朗的晴天點綴着鱗狀的浮雲。茶湯的沫,有如水邊浮着綠色的萍錢,又如菊花落在杯中。茶湯的餑,是以茶滓煮的,煮沸之後,累積層層白沫,皤皤如白雪。」可見陸羽茶飲講究的工夫,是如何讓末茶煮出來的茶湯,保持沫餑均勻。沫餑浮在茶湯上的視覺美感,讓陸羽聯想到棗花漂浮,像曲折迴環池塘的青萍,像晴空上的魚鱗狀浮雲,像水邊的萍錢,又像落在杯中的菊花,而沫餑累積層層如雪的白沫,更是令人欣然。陸羽烹茶,是下了工夫,講究沫餑漂浮在茶湯之美,與明清以後從沖罐倒進茶盞的工夫釅茶完全不同。
再來看看蘇轍的「閩中茶品天下高」。這句詩出自蘇轍的《和子瞻煎茶》一詩(見《欒城集》),全詩如下:「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求芳甘。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薑誇滿口。我今倦遊思故鄉,不學南方與北方。銅鐺得火蚯蚓叫,匙腳旋轉秋螢光。何時茅簷歸去炙背讀文字,遣兒折取枯竹女煎湯。」蘇軾與蘇轍兄弟倆,都喜歡喝茶,喝的也是末茶,不過講究的是擊拂拉花,造成沫餑久聚不散的鬥試效果。他這首詩指出,北宋茶飲有地域多元化的現象,在蜀地與南方福建或北方俚俗飲法,各有其傳承,但喝的都是末茶。他指出的「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是當時士大夫最講究的點茶與鬥茶飲法,在蔡襄《茶錄》中描述「點茶」,說得很清楚:「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蘇軾《試院煎茶》形容擊拂出飛雪般的乳花,也寫得極為傳神:「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後來陸游《試茶》一詩中說的:「北窗高卧鼾如雷,誰遣香茶挽夢回。綠地毫甌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閩來。」也顯示南宋福建茶飲講究工夫,是在兔毫茶甌中擊拂出雪花乳,與明清時期的工夫茶完全不同。
工夫茶起源於明清之際,資料很多,暫無嚴格證據支持其上溯到唐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