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黎冠峰:科研人才在港搵工難

時間:2017-10-05 03:15:10來源:大公網

  圖:參與探測重力波的黎冠峰(中)與其學生彭浚豪(右)暢談對科研的期望/大公報記者湯淩琰攝

  三位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籍科學家,通過兩個激光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簡稱LIGO),探測到重力波信號,反映基礎科學也有其作用。在本港院校中唯一參與探測重力波的香港中文大學學者黎冠峰對重力波研究獲得認同感到高興,形容自己夢想成真。但他慨嘆,特區政府投放科研所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較希臘及東歐國家低,最令人無奈是,「香港服務業發達,擁有高學歷的科研人才在港較難搵工。」/大公報記者 湯淩琰

  重力波普遍被認為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它的發現是物理界的重大成果。香港出生的黎冠峰自2009年加入LIGO研究團隊,負責驗證收集得來的數據是否與愛因斯坦相對論相符。

  政府勿逼科學家給成果

  現為中大物理系助理教授的黎冠峰昨天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科學家現時探索宇宙的唯一方法是用光,但宇宙中超過九成的物體不發光,天文望遠鏡亦未能發現,重力波的發現,正好為探究世界提供一個新方法,「沒有東西可以阻擋重力波。」

  當得悉LIGO團隊獲頒發諾貝爾獎時,黎冠峰形容感覺是「夢想成真」。談及香港的科學研究,他說:「香港服務業發達,擁有高學歷的科研人才在港較難搵工。」他稱西歐國家非常重視科研,高學歷人才總是被公司「搶人」,香港則恰好相反,高學歷反而不易搵工,許多原本對科研有興趣的人最終決定放棄。

  他特別指出,科研很多時候無法「解釋其作用」,但申請資助時,總要解釋可為社會帶來的成果,他建議政府不要「逼科學家給成果」。談到重力波的作用,他說,很難解釋重力波的發現對社會的具體用途,但指出對未來探測宇宙其他物質,包括研究兩個黑洞相撞、宇宙大爆炸,甚至探索未知生命,均有重大意義。

  港科研投放不及東歐國家

  他認為,政府投放在科研開支所佔GDP比例,低過希臘及東歐國家,他期待政府重視科研,加強物理基礎研究,培養更多的科研人才。他亦鼓勵本港的學生、科研工作者善於發現自己的興趣,再確認研究方向。黎冠峰稱,自小喜歡天文學,小時候常在圖書館逗留一整天,看天文相關書籍;大學時期,導師研究重力波,他感到非常有趣,故立志向研究重力波方向發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