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皮紋學測試據稱藉檢測十隻手指指紋,可了解先天腦細胞在各腦葉區的分布,再分析先天潛能,換言之可說是「潛能密碼」
坊間有據稱能夠分析人類潛能的皮紋學測試,通過檢測十隻手指的指紋,了解先天腦細胞在各腦葉區的分布,再分析先天潛能。過去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曾用作測試罪犯的基因配對,近年應用於商業推廣,有僱主、提供幼兒教育的業界人士,也引入皮紋分析;許多家長對於檢測幼童指紋便可「對症下藥」、提早啟發子女的天賦潛能更趨之若鶩。惟有兒童心理學家否定「三歲定八十」,認為孩童的成長過程及經驗會影響性格及發展,建議家長應讓孩童探索世界,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路(見另稿)。不過,全球有500所幼兒教育中心的日本着名教育學家七田真博士,相信只要幼童大腦訓練有素,便可開發卓越潛能。\大公報記者 梁儒鑫(文) 林少權(圖)
甫開學,家長的網上群組熱門話題之一是「皮紋啟發先天潛能」。有家長在網上留言,分享帶小朋友做皮紋檢測的經過,認為測試的數據分析有八成準確,但亦有家長認為,花數千元去打個手指模,就可以知道幼童的潛能是不合理,質疑皮紋分析的準確性。
激發大腦細胞提升能力
有引用皮紋測試的右思維國際幼兒園暨幼稚園校監何容雅瑩女士,認為皮紋測試有助與小朋友溝通,幫助家長了解子女的先天潛能。生於教育世家的她,父親是小學校長,母親是音樂及特殊兒童教育的專科老師,耳濡目染下有興趣探究啟發右腦思維。她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修Study Methods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記憶法,Optimal Brain Organisation等左右腦整合課程,近年再到德國進修Neurophysiology and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等右腦思維研究。
何容雅瑩說,當年她懷有第二胎時,開始研究胎教,發現人類的皮紋在胎中大約13周開始形成,也就是既定了先天的皮膚紋理,因而開始研究皮紋學,「胎兒去到大約三個月左右,幹細胞的外皮層,同時間分化成為大腦整個皮層,另外就係手指紋、手掌紋、腳掌紋及腳趾紋,身體嘅紋理就喺呢個時間出現。」她又指,皮紋數據也可量度出大腦細胞的分布;她進一步解釋,人類的十個腦區分別主宰語文能力、人際能力、音樂能力、觀察能力、邏輯和肢體等不同功能。腦細胞數量是先天既定,會隨着成長流失或壞死,但可經後天環境的刺激及和孩子互動及遊戲而促進細胞之間的連繫。所以,她認為可利用皮紋測試到知悉孩童的先天潛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激發細胞量較小的腦區,來提升比較弱的能力。
稱有助制定合適教學法
何太曾經接觸一個五歲男孩的個案,男孩好動得令人煩厭,他每樣東西都要用手摸,經常不聽父母指令,但皮紋數據分析出他的學習能力強,卻未能發揮。何太說,「如果小朋友係好動型學習,佢就要用手摸過或自己做過嘅方式學習,畀人錯覺佢好動。而偏偏迫佢喺課室坐定定唔准郁,叫佢用佢最弱嘅視覺學習方法去看及觀察,所以學習效果就差。當父母唔理解,以為佢好曳,咁個小朋友以後就冇自信心或以搗蛋嚟表達。」
何太表示,若家長或老師判斷錯誤,懷疑小朋友有過度活躍症或自閉症,只會破壞他的學習進度,影響他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