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七日談(香港篇)/從音樂東情西韻中聽懂中華文明\何志平

時間:2025-11-01 05:01:23來源:大公报

  圖:中國小提琴家章奧哲(左)日前獲得第五十八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金獎及最佳演奏獎。

  近來華人音樂家在國際權威音樂大賽屢次奪魁,為世界古典樂壇增添一抹亮色。中國十七歲小提琴家章奧哲,最終摘得第五十八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桂冠及最佳演奏獎,賽事前三名也被中日韓三國選手包攬。第十九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則由華人包攬前三,冠軍陸逸軒是美籍華裔、亞軍陳禹同是加拿大華裔,季軍王紫桐來自中國;這是該比賽舉辦近百年歷史首次出現的盛況,引發全球古典音樂屆對亞裔崛起現象的熱議。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創建於一九二七年,每五年舉辦一次,是「音樂屆奧運會」與「鋼琴界諾貝爾」,代表國際古典音樂最高榮譽之一。今年八十四位正式參賽者,百分之六十七來自亞洲,中國選手多達三十二人(包括香港一人,台灣三人);二十名半決賽精英,中國選手有六位,並有三人進入決賽輪,其中一人奪得銅牌,另二人獲得特別獎項。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是全球古典音樂領域最負盛名賽事之一,堪稱小提琴家的巔峰試煉場。本屆大多數參賽者同樣來自中日韓,即使代表其他國家參賽的少數選手,也大都為華裔或亞裔,歐美白人、黑人或非洲裔選手幾不可見。甚至於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等,連續三屆領獎台上近乎清一色亞裔面孔。究竟緣何如此?

  有人覺得是勤奮,抑或教育,縱然當下多數頂尖音樂學院皆在美國及歐洲,但西方人根本不似亞洲人這般重視古典音樂,根本不願刻苦練習。我卻以為那只是表面,在更深廣的層面,這是全球化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種文化不同,而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在現代以更加完整、更加深邃的獨特形式,逐漸滲透到音樂、藝術、體育等各個行業,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價值取向和生存智慧,透過音樂將其欲表達之意傳遞給全世界聆聽者。

  千百年來,中國人骨子裏篤信「人靠努力能勝天」,與天爭、與獸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無論愚公移山,還是大禹治水,皆是迎難而上,堅韌不屈,靠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團結奮鬥,贏得勝利和尊嚴。而西方人側重功能性、現實性,喜歡外放,突出個人主義,在藝術文化上往往帶有正劇或悲劇色彩,尤顯濃烈及壯美。因此歐洲古典音樂從意大利歌劇到德國交響樂,從莫扎特的理性、貝多芬的反抗、蕭邦的浪漫,再到柴可夫斯基的深情與痛楚,可謂歐洲人靈魂的回響與延伸。

  鋼琴與小提琴,並稱西洋樂器「國王」與「皇后」,早期意喻着藝術品味和財富地位,是皇室成員、歐洲上流社會的專屬品,在十八世紀早中期才從貴族走入中產家庭。二者傳入中國,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但真正意義上現代鋼琴、小提琴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才隨着學堂樂歌運動興起,且在民間普及。後因中外音樂交流和資本流入影響,不少中產家庭將此視作孩子融入精英文化的一塊隱性敲門磚。加上約二十年前陸續出台的中高考藝術特長加分政策,以致課餘學琴熱潮一浪接着一浪。

  根據中國音協統計,二○二二年國內幼兒園學琴比例逾百分之六十,小學百分之三十。在二○一七到二○二○年期間,中國年均售出四十萬架鋼琴,遠超同期美國每年三萬架,參加鋼琴課的人約有四千萬,約為美國七倍。如此龐大規模,要想脫穎而出,必須「卷生卷死」般訓練。音樂在歐美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熱愛音樂,但人口少壓力不大,人生還有其他更多選擇。但在中國,學琴不只是興趣,更是一種精神,以及改變命運、創造更好人生的方式之一。每天無數次的重複,不單在練琴,更是在練心、修行,就為了有一天能憑實力登上世界舞台的最高處,讓所有努力、孤獨和汗水不被辜負。於是,那份堅持便成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懈追求與力量,既是生存競爭的焦慮,也是成長的推動力。

  在當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中,中國年輕人始終有準備、有熱情、有信念,能夠抓住機遇,實現夢想。任何領域的世界級水平都需至少一萬小時的訓練,精湛琴技勢必要經歷持續數年的專注練習,而亞裔普遍能吃苦、熬得住,練習得往往也比歐美等國更多,本質已然不是技巧質量的客觀差異,更在於人內在的精氣神。尤其近年在國際舞台獲獎的多數亞洲選手,基本從十幾歲就赴美深造,在茱莉亞、柯蒂斯等頂尖學府接受完整體系的專業訓練。這些學生,是新一代音樂家的象徵與東西方兩種文化力量的結合,既有亞裔群體的勤奮自律,又吸收了西方藝術創作的超然與自由,在演奏中東情西韻合而為一,璀璨奪目。

  很多人常常羨慕別人的天賦,認為他們對美的敏銳、對作品的領悟彷彿與生俱來。然而所謂天賦異稟,無非是刻意練習的累積,耀眼背後隱藏的從來都是長期的努力和千萬次的練習。我所見過的音樂家、藝術家或體育健將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天天大量練習、系統學習,不斷讓技能沉澱進日常,融入血液,直到重複成為肌肉記憶,變為身體本能,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唱着歌、拉着琴、走着曲或打着球,才讓人誤以為這是一種天賦。

  音樂無國界,東西方早已在無形中相互影響。中國人在憧憬中努力,在曲折中堅持,重新賦予歐洲古典音樂以中國特色的理想信念。因樂可知心,因樂可知人。我想,音樂也是一種信仰,當你聽懂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國,懂得了中華文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