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無論身體有何缺陷,生命有否時限,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二十年的譚蘊華深信,「特殊教育學生並非沒有希望、沒有能力,他們是擁有另類天賦的多元人才。」
譚蘊華加入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已二十年,她坦言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絕不容易,除了學習進度比正常學生慢,更要把握時間。她憶述,曾有一名患有黏多醣症的南亞裔學生,中文雖較弱,但很喜歡中文寫作,不懂中文詞語時,就直接到Google翻譯,結果不時弄出笑話。
這學生返回巴基斯坦期間離世了,「收到消息一刻,接受不了,當時仍然保留着他的功課,從而明白時間不等人,希望可以好好把握時間,盡力幫他們實現夢想,鼓勵他們發掘興趣及長處,不要看輕自己。」譚老師說。
盼加強特殊學童配套
雖然膝下無兒,但她視學生如子女,陪伴他們長大,最關心他們的出路及升學問題。她說,曾遇到一名學生,成績可升讀大學,但因為大學內無人照顧他如廁、開電腦等,結果無奈放棄學位。她希望政府加強關注特殊教育學童的出路及配套問題。
對於獲選為中央電視台「2017最美教師」之一,她說最大鼓舞是藉此機會,將學生的生命故事呈現出來。她希望與內地的特教老師加強聯繫,在設計課程上交流意見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