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科大研發人工智能醫療平台Smartcare,將在校內醫療中心率先試用。;右圖:有份開發Smartcare的鄭誠毅醫生(左),指系統可減輕文書工作量,讓醫生專注與病人溝通。
香港醫療體系負荷沉重,據統計,超過70%青年醫生過度勞累,近20%甚至出現抑鬱症狀;75%的醫生表示,繁重的文書工作亦讓他們產生嚴重職業倦怠。由香港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療平台SmartCare系統,以簡化臨床治理流程、改善醫患溝通及支援醫學教育為核心目標,日後或能有效緩解醫護的行政文書壓力。
SmartCare先導計劃目前在科大醫務所展開,為期六個月,冀為超過1.5萬名學生及教職員等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全體師生及校內人員可以參與體驗並提供意見。\大公報記者 江凌風(文﹑圖)
半年料服務逾1.5萬人
SmartCare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陳浩研發,此系統建基於早前科大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發展而成。系統具備兩文三語實時轉換功能,更設有「虛擬患者」功能,可提供模擬診症諮詢和即時AI反饋,日後有望可應用於醫學教育,該模塊正在申請專利。
作為一站式AI醫療平台,SmartCare功能包括智能預約、分流、減輕醫生記錄病人情況工作量等。
診前患者透過掃描二維碼,經文字或語音輸入填寫就診原因、病史及症狀等;平台之後亦配合智能分流系統,有助護士理順分流流程。平台的Al驅動醫療諮詢助理通過實時語音輸入功能,減少醫生在診症時繁瑣的文字輸入工作。
診後,平台可以自動生成30多種類型的醫療文件,包括轉介信、處方及醫生紙等,AI聊天系統可以跟進病人診症後的病況,減輕醫療人員行政負荷。
陳浩介紹,SmartCare的實時語音識別轉化準確率為96.2%,AI智能記錄功能平均需時3.2秒,準確率為97.7%;生成智能文檔平均需時5.7秒,準確率為98.3%。他分享,研發期間團隊收集了500萬份數據樣本訓練AI大模型,所有的數據在醫院內部處理,沒有收集患者任何可識別的隱私;軟件和代碼開發遵循基本流程和規範,保證安全性和可塑性。
醫生省三分一診斷時間
在科大保健中心執業的註冊西醫、SmartCare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鄭毅誠表示,SmartCare助醫生減省三分一的診斷時間,「看症過程中,醫生不用再一直對着屏幕打字,醫患之間互動溝通性更強,將更多時間留給病人,從而提供以病人為本的醫療服務。」
鄭毅誠認為,AI不會取代醫護人員,因為最後的診斷結果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評估後再交給患者。
科大在今年五月促成一項三方合作協議,由科大培育的兩家醫療初創公司,包括以病人為本的智能診症系統SmartCare及非接觸式生命體徵監測技術PanopticAl公司將與港怡醫院合作,提供一套整合方案醫療平台,以在位於金鐘、全新的港怡日間醫療中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