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自着力解決房屋問題。九月一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正式組成。3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成員,將會就增加土地供應議題在社會進行「大辯論」,並提出具體建議。增加土地供應是解決香港房屋問題重點,制定一個長久有效的機制是有必要的。當中,特首日前提及與市價脫鈎的首置上車盤,更是全城焦點。
現時,香港只有約三成人口居住於公營房屋,反觀新加坡卻有超過八成市民住在政府以低價出售,設有轉讓限制的組屋。事實證明,組屋降低了用家的購房壓力,讓市民安居樂業。有人或許會擔心這類資助房屋會將樓市推倒,可是筆者認為這是多慮的。私人發展商興建的私樓是以富裕人士及投資者作目標客戶,而首置上車盤則是針對收入相對較低、無法「上車」的人士。房屋市場只是變成了雙軌制,將投資者和一般用家區分開。這種分流方法是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其中一道良方。
可是,制定首置上車盤的合適價格並不容易。根據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國際房屋負擔能力調查》的標準,住房負擔能力比率(housing affordability ratio)為三倍或以下,才算是可負擔水平,而主要房屋市場(即超過100萬人口)的中位數為4.2倍。
住房負擔能力比率是以房屋價格中位數除以家庭年收入中位數。換而言之,它所指的是一個家庭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買到一個單位。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2016年本港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約為24900元(即年收入約為298800元)。如果以Demographia的標準,可負擔的單位最高價格為896400元。這價格遠低於居屋單位的預計平均建築成本(2017/18年度為1878200元;2018/19則是1178600元)。
為了達到資助市民置業的效果,建築成本並不是政府應該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但低於建造成本的定價將會為政府帶來持續的龐大開支。
筆者建議的最佳定價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四到五倍(約120萬至150萬),這既能抵銷建築成本,亦處於市民能負擔的水平。
另外,如何分配也是重要考慮。香港低收入人士雖然面對嚴峻的房屋問題,但他們仍能輪候公屋。可是夾心階層既不能申請公屋,薪金亦無法追上房租升幅,可謂「兩頭唔到岸」。筆者認為特首所提出的這個計劃是用作解決市民的住屋問題,而非為了滿足市民置業的願望,因此這項政策應多加照顧夾心階層。申請首置單位的人數必定非常多,短期內的供應絕對不可能滿足需求。訂立一套公平的分配制度,能有效減少市民對輪候時間的不滿。政府可以考慮按收入、年齡、輪候時間等因素進行分組,每個組別將有不同的佔比,最後以抽籤形式決定結果。
除了上述事宜,有關房產是否能繼承?有何出售限制?首付比例為多少?這些問題都需要詳細探討。政府應該讓市民加入討論,讓大眾參與建設一個稱心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