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坊間不少英語課程標榜由外籍導師任教,深受歡迎。市民朱小姐報讀一萬元英文會話課程,獲介紹由「外籍老師」指導,惟原來老師是「持澳洲籍華人」,八成時間以廣東話授課,質疑取巧。
消費者委員會引述朱小姐的求助個案,她早前接獲Z公司來電推銷100小時英語課程,於是預約試堂,職員重點介紹由「外籍導師」一對一操練會話,並可獲持續進修基金資助,修畢課程後,可獲發還一萬元學費。朱小姐繳交第一期學費3045元後,發現課程的所謂「外籍老師」,原來是「持澳洲籍的華人」,也非一對一授課,八成時間以廣東話授課,她上足四期課程,才可領到持續進修基金資助。
職員辯稱,持澳洲籍也是「外籍人士」,而且有認可資格,英語口音純正,拒絕朱小姐更換導師或退款的要求。經消委會介入,課程公司才退回八成學費,以作和解。
另一投訴個案,張小姐報讀兒童心理學輔導員證書課程,導師聲稱是香港某心理學會會員,持有外國認可資歷,惟導師資歷名不副實,經投訴後獲退回四成學費。
消委會認為,消費者宜先了解開辦課程的機構或人士的背景及信譽,查考課程認受性及導師資歷,建議商號可提供清晰的導師姓名、相片及任教資歷等資料,避免不必要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