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林子健事件給泛民什麼教訓和啟示?

時間:2017-08-28 11:14:02來源:大公網

林子健事件有什麼教訓需要吸取,值得泛民思考資料圖片

  文丨盧文端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林子健事件出現大逆轉,借題發揮的泛民成了「受害者」,既在預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林子健事件有什麼教訓需要吸取?值得泛民思考。事實上,香港民意正在「去泛政治化」,期待「大和解」,重建和諧;社會的主調也正在由政治爭拗轉向聚焦經濟民生。泛民如何擺脫泛政治化的桎梏,順應社情民意和發展主流作出調整,是對泛民的重大考驗!

  泛政治化蒙眼  泛民賠上誠信

  林子健涉嫌提供虛假資料誤導警方而被檢控,已被正式落案控以「誤導警務人員」罪。林子健「被擄」事件峰迴路轉,泛民在事發後,不僅不問情由「盲撐」林子健,甚至借題發揮攻擊「一地兩檢」。隨着真相不斷浮現,愈來愈多證據證明所謂「被擄」事件實屬子虛烏有,泛民自然成為社會輿論的眾矢之的,民主黨更在事件中賠上了整個黨的誠信。

  其實,只要不戴有色眼鏡看待事件,都不難發現所謂「被擄」事件中存在大量違背常識的疑點。林子健指稱自己在旺角遭操普通話的男子擄上車迷暈,去到不知名地方,兩條大腿被打上多枚釘書釘。他懷疑是因為自己試圖把巴塞隆拿球隊主將美斯的簽名照,交給劉曉波的遺孀劉霞所致。然而,不論從動機、過程、到所謂「強力部門行事的鹵莽」,都令人難以置信。然而,民主黨在未經深思熟慮之下,貿然召開記者會,更將矛頭指向中央。這種做法顯然不是一個負責任政黨應有的表現。

  泛民中人不乏律師,甚至有出身調查部門人士,對於林子健的一面之辭以及犯駁之處,怎可能沒有懷疑?據了解,泛民也有人一開始就對事件存有懷疑,連何俊仁、李柱銘都曾表示對事件感到「摸不着頭腦」。那麼,泛民為何在懷疑仍未釐清的情況下,就要眾口一辭,借事件大做文章?這反映泛民中人被政治立場蒙蔽了雙眼,對於事件的疑點視而不見,急不可待以泛政治化的慣性手法借題發揮。然而,當事件真相浮現、東窗事發之時,泛民馬上被弄得狼狽不堪,成為了眾矢之的。

  林子健事件給泛民最大的教訓:就是從政者不應被泛政治化蒙蔽理智,為了一己的政治偏見罔顧事實,草率地炒作事件從中獲利,最終只會適得其反,累人累己。一些市民支持泛民,是希望泛民能夠扮演理性的監察者角色,實事求是的討論政策,而不是到處煽風點火、為反而反。泛民在林子健事件中表現出的劣質政治,難免會引來市民的反感。

為反而反,泛民在林子健事件中表現出的劣質政治,難免會引來市民的反感資料圖片

  香港社會近年掀起一股泛政治化的劣質政治歪風。本來,公共政策討論,儘管立場不同,但都可以理性務實交流,沒有需要政治凌駕理智,「非黑即白」,勢不兩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的講話,提醒香港社會不要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渦,不要人為製造對立、對抗,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港人的認同。

  這次林子健事件,由始至終都沒有出現有人期待的「轟動性泛政治化炒作」。香港社會這種看似如常的理性冷靜取態,其實正反映廣大市民愈來愈理智和冷靜,更顯示主流民意厭惡泛政治化這種劣質政治的炒作,不希望見到香港社會繼續陷入劣質政治的泥濘之中,令到社會不能理性務實地討論共同政策,拖累經濟民生,損害市民利益。

  其實,主流民意在林子健事件中表現的「去泛政治化」取態,並非孤立的現象。在高鐵「一地兩檢」的爭論中,儘管泛民大肆進行政治化炒作,以種種近似恐慌荒謬的說法挑動市民的不滿,企圖否定「一地兩檢」的安排,但所有的民調都顯示,支持「一地兩檢」的市民佔大多數。「一地兩檢」是一個通關安排,主要是為了方便市民,發揮高鐵效益,泛民將「一地兩檢」泛政治化,市民並不認同。

  還有兩件事:一是再有四名宣誓違法的立法會議員被法庭裁定喪失議員資格;二是十三名示威者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規劃,衝擊立法會大樓罪成判處社會服務令,律政司認為刑期過輕提出覆核,上訴庭改判眾人即時監禁八至十三個月。儘管泛民對這兩個判決作出種種指責,但市民則普遍冷靜觀之,尊重法庭判決。

  市民期待和解  聚焦發展

  香港社會受泛政治化困擾已久,確實是人心思穩,人心思變。主流民意在林子健事件中表現的「去泛政治化」取態,清楚顯示市民期待和解,聚焦發展。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聚焦發展,促進和諧,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林鄭月娥最近首次以特首身份訪京,一口氣拜訪了十六個國家部委及機關,就高鐵、亞投行、教育合作、一帶一路、新CEPA、旅遊發展等議題達成了實質成果。這是廣大市民所樂於見到的。

  泛民應該了解民意的轉變,下決心走出泛政治化的死胡同,積極回應社會對和解的期待,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參與「一地兩檢」的討論,參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事務的溝通協商。這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泛民自身的需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