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實習記者周文敏報道:房間昏暗、空氣不流通、環境嘈雜局促,都是劏房戶的生活寫照。獨居劏房的林伯,租住地方與廁所為鄰,被臭味圍繞;單親媽媽陳女士被業主迫遷,無奈搬離兒子讀書地區,每月交通費增加數百元,加重負擔,兩人希望能盡快上公屋。
「廁所就在床旁邊,味太大,冇覺好瞓。」73歲的林伯和一位50多歲的陌生男子,同住深水埗一個開放式劏房的上下鋪,15呎的床位月租1900元。他稱領取的綜援金,扣除租金和水電費後,所剩無幾,正值盛夏,房間只有一個小窗,空氣不流通。雖有空調,但為省電費,他很少用,平時走去西九龍中心「嘆冷氣」,他正在輪候公屋,希望盡快獲編配單位。
陳女士與六歲兒子本來住在深水埗劏房,被業主迫遷,搬到西環,現居於42平方呎套房,月租3000元,兒子須跨區到深水埗上學。她現靠綜援度日,每月幾百元的交通費加重開支。她剛申請輪候公屋,希望有良心業主提供較便宜租金,「讓小朋友有一個好一點的環境成長,因為成長過程不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