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李大宏(前排左八)及集團副總經理、大公國際傳媒學院執行院長徐荷(前排右七)、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惠民(前排左七)與同學們合影留念
「在我們堅定地走上新聞道路之前,有這樣一次深刻學習交流的機會真的十分難得。砥礪前行將是我對蘭大新聞學院和大公國際傳媒學院的最好回報。」蘭州大學新聞15級的王英妮在結業式上說。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旗下大公國際傳媒學院與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7月17至22日,成功舉辦了首期「蘭州大學傳媒學子暑期赴港研修班」。/大公報記者 賴學韜
今年6月24日,兩間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書,致力促進蘭港傳媒學子交流、培養傳媒國際化人才。此次研修班由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惠民帶隊,30名學子都是來自蘭州大學新傳學院傳媒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開班式上,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大公國際傳媒學院執行院長徐荷代表集團和學院致辭,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老師和學子們。徐荷表示,從《大公報》一則報道決定紅軍長征轉折點,到《大公報》著名記者范長江採寫《中國的西北角》,《大公報》與甘肅早於二十世紀上半葉已結下不解之緣。
自2014年起,《大公報》四度舉辦「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地行」活動,其中甘肅是行動的首站,這裏曾經是范長江西北之行走過路段最長、區域最廣、寫過文章最多的地方。香港傳媒學子到甘肅重走范長江之路,蘭州大學學子到香港打開國際視野,續寫着新時期百年大公與黃土高原新的情緣。
名師授課 理論實踐兼備
名師授課是這次研修班的重頭戲,學院請來的都是傳媒界的前輩:《大公報》助理總編輯于世俊、港聞部副主任呂少群,為同學們帶來了新聞採寫實戰中的寶貴體會;兼具雙重身份的資深記者和學者,如《大公報》前國際新聞記者、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高級講師張少威,從理論拓展到實際工作,開拓了同學的國際視野。
新媒體是本次研修班的研修重點之一。學院邀請了新媒體行業的專家學者為傳媒學子們授課,香港HKG報總編輯林芸生、百仁之友新媒體行政總裁兼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一鳴、香港超凡集團高級總監梁一葦,為同學們帶來了新媒體最前沿的資訊和對行業發展的展望。學子們還來到大文集團的全媒體中心學習考察,體驗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策劃、採寫、編輯及運營的流程。
同學們透過實地考察《大公報》編輯部,了解了在香港一份日報誕生的全過程,觀察了值班編輯記者們的工作環境。考察期間,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大公報》總編輯賈西平向蘭大學子們,分享了自己從事編輯工作的寶貴經驗,讓學子們深刻體會了新聞編輯的職責。
學員與獲獎青年記者座談
同學們也參觀了香港《文匯報》的編輯部,由《文匯報》副總編輯尹樹廣作介紹並座談。學子們還與2017年香港報業公會《大公報》獲獎青年記者座談。《大公報》港聞部梁康然(最佳科學新聞報道冠軍)、攝影部林少權(最佳攝影亞軍)、中國新聞部胡岸(最佳科學新聞報道優異獎)分別講述了從策劃到採訪、報道的技巧,生動描繪了前線記者的職業生活。通過和青年記者面對面的交流,學員們對於香港傳媒界有了更多的認識。
整個研修過程中,一個個傳媒學子都化身為小記者,在課堂內外朝氣蓬勃,發揮了勤思好問的精神,對於新舊媒體的學習探索,更是令學員們收穫更加豐富。正如16級專碩郝小書代表學員總結發言時所說「新老媒體碰撞,讓我們更深切地體會歷史,更明智地思考未來。」
學員代表、14級網新班的孫佳航說,「傳統專業準則受到挑戰,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真假難辨,但只要我們仍懷有一顆熱愛新聞的赤子之心,就一定可以解開那些困擾我們的難題。」新聞學大一學生趙異慧亦認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每一位新聞人該秉承的思想。」
團長李惠民在總結發言時,肯定並讚賞了研修期間同學們的學習精神、風氣。他認為,從事媒體行業,只要心嚮往之的東西都是正向的、積極的,就能走得更遠。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李大宏在結業式上致辭,並為學員們頒發了結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