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許昆林(前排左八)、周亞軍(前排左九)、歐陽曉晴(前排左七)與交流團合影 大公報記者田雯攝
「同學們是第一次來上海嗎?這幾天看了哪些地方,印象怎麼樣?」「我們第一天晚上就去坐船看了外灘,感覺和香港維多利亞港很像呢!」「維港是海灣,我們的外灘是黃浦江。」七月十一日下午,剛開完一場會議的上海市副市長許昆林,甫步入市政府會見廳,便熱情地和未來之星上海團學員暢談感受,還不忘叮囑大家,近日上海高溫,同學們在參觀行程中,要注意防暑。
大公報記者田雯上海報道
許昆林當日在上海市政府會見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未來之星同學會主席歐陽曉晴,以及未來之星「上海創新創業之旅」交流團全體成員。許昆林指出,滬港兩地風格相近、各有味道,希望港生此行多走多看,深入了解上海,以真實感受和敏銳角度,為上海發展建言獻策。上海市港澳辦副主任周亞軍,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華東新聞中心主任兼總編輯、未來之星同學會副主席、上海交流團團長楊明奇亦參加會面。
此前,40餘名來自香港的大學生先後參觀了上海地標東方明珠電視塔、張江高科技園區、中國商飛集團、世博會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等地。港生與許昆林面對面交流時,分享近日行程收穫。聽聞港生形容上海與香港「好似」時,許昆林表示贊同:「香港我也去過幾次,風格和上海差不多。」
兩地青年促進民心相通
許昆林說,上海港口是世界第一大港,金融服貿比較發達,經濟結構與香港類似。香港在金融、服務、航運等方面極具優勢,所以上海要向香港學習。對於港生熱切關注的上海創新創業氛圍,許直言上海在科創方面的力量比較大,未來對科技的投入會持續加大,也會對年輕人創業提供場地、資金、設備方面的支持,「大學生敢想敢幹,很多先進的技術是在年輕人活躍的創新思維中產生,希望滬港兩地青年能互相交流,歡迎香港學生畢業後,來上海繼續深造或者工作創業。」
歐陽曉晴表示,兩地都是國家重要的金融中心,有不可切割的歷史淵源。上世紀40年代末,上海一大批實業家、金融家、文人和各界翹楚都到了香港,香港今天的繁榮穩定,和上海有直接關係。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這些上海籍港商反過來反哺內地投資興業。如今愈來愈多的港人長期固定往返滬港兩地,可見兩地之間不是對立競爭,應該向着互利互通的方向發展,合作交融將兩地關係繼續向前推進。
歐陽曉晴續說,考慮到很多香港學生沒有回到過祖國內地,因此未來之星同學會成立12年來,已帶領近4000名香港大學生到祖國各地交流訪問,絕大多數同學感到非常驚訝,覺得內地的發展是他們難以想像的,很多人用「震撼」這種詞彙來描述。他希望滬港青年加深交流,更加了解對方的文化和成長環境及習俗等,以促進「民心相通」,從而搭建兩地青年溝通的橋樑,也是未來兩地深入合作共謀發展的橋樑。
港生憧憬上海雙創氛圍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余煌星參加是次交流團,正因想多了解內地、認識祖國經濟發展成果。出行前,他上網搜索了關於上海的資料。「我看到一個統計數據說,上海每八名年輕人中就有一人是創業者,我感覺上海擁有良好的創業氛圍。」
修讀經濟系的余煌星表示,談到金融中心,很多人會拿香港和上海作比較。「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上海是超級大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兩地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區別,上海與香港的合作發展空間遠遠大於競爭,滬港通和『一帶一路』機遇,都將促進兩地的聯動發展。」
余煌星認為,香港大學生應該把握機會,多多到內地交流學習,親身體會內地創新氛圍,了解創業政策,看看有什麼機會是港生可以參與的。他還提出,香港年輕人要把握背靠祖國的優勢,為香港和祖國的持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