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蝦味飄洋醬品懷鄉情

時間:2017-07-09 03:15:20來源:大公網

  圖:蝦膏面朝大海,吸收鹹味

  我們今天看到維港五光十色的夜景,是否會回想起她本是一個不施脂粉的漁家女?「爸爸說,靠海吃海,一海都是燃燒的夢。」百年老店鄭祥興蝦醬廠第四代傳人鄭啟強,曬得一身黝黑的皮膚,頂着闊邊太陽草帽,凝望着廠前那片湛藍的海淡淡地說。他的曾祖父是深圳寶安南頭人,1880年攀山涉水來到香港大澳漁村定居,每逢6月至10月去捕捉新鮮的銀蝦,令陣陣鹹蝦香味飄洋過海。

  一直到2012年政府禁止拖網捕魚,斷了本地銀蝦供應,後人鄭啟強仍堅守大澳海邊,守護夢想,「我們找到中國台山和陽江的銀蝦最靚!於是從那裏購入原材料,在這裏加工,製造出來的蝦醬味道和以前一模一樣!」\大公報記者 郭艷媚(圖/文)

  平時一直生活在石屎森林,陽光都是夾在巨廈中,採訪當天在村邊巴士總站一下車,感受鹹鹹的海味,讓人豁然開朗。進入街市路口後,有一個博物館記載着大澳以漁業與魚類加工為主的百年經濟活動。小商戶的鐵架上擺了許多圓形的平底籮筐,放滿了花膠、蠔豉和銀蝦。一尾尾小魚一排排整齊地半天吊着,在夏日的陽光下顯得格外愜意。

  沿着涌邊往前走到盡頭處,石板老街靠涌一邊,前店後廠,樓上居住,就是百年老字號鄭祥興蝦醬廠,在玻璃櫃裏一瓶小蝦醬16元、大的20元靜靜陳列着,可瓶裏盛載的,卻是老一輩的飲食智慧與大澳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沉積。而作為大澳百年傳統經濟三大支柱鹽田、黃花魚和蝦醬,現在只有蝦醬還在努力支撐。

  那年頭一海燃燒的夢漁村滿載歡笑

  「你剛剛走過的街市,其實是填海填出來的,如果你挖地,會挖到裏面有很多蠔殼。」鄭祥興蝦醬廠第四代傳人鄭啟強指着不遠處說。「其實每天一推開門就是海,而我們又是從事水上行業,水與我們息息相關,海洋對於我們有特殊的意義。」我們相信意義其實都是回憶而來的。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就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幫忙,從一大堆銀蝦裏撿起一些小魚或海藻等雜物,幫忙洗洗籮筐等簡單的活。」那時候鄭啟強見證着蝦醬業全盛時期。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大澳蝦醬廠有十家之多,專門為醬廠撈捕銀蝦的蝦艇逾六十艘,聚集在海面作業,清晨輪流賣給廠家,蝦醬工廠忙於收貨,門前喧鬧,漁村一片歡聲笑語。

  那個開心的場景就像如今停泊了好多小船的西貢碼頭一樣。「我們有固定十幾艘蝦艇老客戶給我們供貨,大船停在海中心,把銀蝦放在小艇運送到我們門前,再用吊機吊上來,然後我們會馬上現金結算,漁民出售銀蝦換來的錢,可以為家中添置冰箱和電視機。當時雖然很窮,可是大家心裏很富足,人與人之間很親密。」

  八十年代移民潮舌尖上思念家

  「原材料最重要,因為銀蝦是蝦醬的靈魂。」鄭啟強的太太也不禁插嘴,被問到怎樣才是好的銀蝦呢,她突然變得像小孩子一樣滔滔不絕:「銀蝦通常從卵到成形,一般兩、三個星期就可以了,長到一吋長就可以做蝦醬,大澳漁民通常晚上六、七點出海,到第二天清晨四、五點回來,因銀蝦晚上才會出來活動,而且為了避免其他魚類吃掉牠們,會集體活動,而日間都會留在海底,如果漁民把拖網撒到海底,就會連帶海底的泥沙一起撈起來,這樣銀蝦就是黑蝦了。」我們都哄堂大笑起來。

  鄭啟強形容,上世紀八十年代漁民捕捉銀蝦非常多。「八十年代初出現移民潮,過百萬港人移民美加,但是人在異鄉,許多飲食習慣沒法改變,他們對蝦醬需求很大,蝦醬蒸鮮魷、蝦醬炒通菜和蝦醬蒸豬肉,都需要蝦醬這個最好的調味品。這群老華僑,主要來自台山和廣東一帶,他們很懷念故鄉的味道。當時唐人街的華人商店都來香港訂貨,訂非常多。而且當時香港開放得早,訂貨是最方便的,而且質素最高。」

  無論環境多惡劣堅決守護自己家園

  回憶以前風光的歲月,這片海承載了多少代人的夢想,鄭啟強不禁感慨萬千。「這海非常特別,有很多小故事。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一個漁民回來告訴大家,他在捕銀蝦時,有人在扔石頭,可是又看不見人,只看到石頭,可能有鬼魂呢!當時大家聽完,第二天晚上還是照樣出海捕蝦,另一個漁民跟我說,他每次出海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和海神聊天,他有海神照着,天不怕地不怕。」

  可海神也有兇猛的一面,鄭啟強說:「這個故事我從來沒有跟媒體分享,因為我覺得這是父親留給我的,我記得80年代中期有一個強烈的颱風,那天海面波濤洶湧,我們這個房子已經很舊了,房頂都飛了出來,我就和爸爸說,不如我們報警吧,爸爸跟我說,消防員只會叫你撤退,我們應該用我們的雙手去守護。」然後父子倆用重物固定屋頂,再綁繩子加固,安全渡過危機,那次以後,鄭祥興說:「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我都要守護自己的家園,守護家裏的百年老產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