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新地標湧現 灌注城市生命力

時間:2017-06-24 03:15:21來源:大公網

  圖:陳沐文指出,香港正面對樓宇老化問題,舊區活化將成新挑戰 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中西薈萃的建築特色、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繪畫出香港獨一無二的城市面貌,回歸20年來,新的地標建築湧現,為香港添上新妝。設計作品屢獲世界各地獎項的本地著名建築師羅健中認為,香港建築質素在20年來不斷提高,真正改善社會環境。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沐文指出,港人對城市規劃及建築設計的要求提升了,舊區活化、推動可持續發展將成為香港城市發展及建築業界的新挑戰。

  樓高百層的環球貿易廣場(ICC)刷新香港建築高度紀錄、西九文化區化身繁囂鬧市的靜土、中環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為創意新地標「元創方」(PMQ)……回歸20年,一個又一個新建築地標,見證香港城市面貌的變化。

  資深建築師羅健中執業逾30年,他在北京的三里屯太古里、香港的域多利拘留所與中央警署古蹟保育等設計項目屢獲殊榮。他形容香港回歸以來的建築發展取得「好大進步」,「不是建築外形有多特別,而是質素提升。」舉例矗立維港兩岸、兩幢全港最高建築 ICC與IFC(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將鐵路站、商場及辦公大樓組合在同一建築物,環環相扣的管理及運作才是最大考驗。

  保留歷史建築賦予新用途

  他認為,香港建築在這20年來,最可貴的不是硬件發展,而是內涵提升,市民對城市規劃、環境保育的認識增加,有助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活化歷史建築正是例子之一。他參與的「元創方」項目,將三級歷史建築物活化為創意文化中心,保留建築歷史並賦予新用途。

  「地標從來就不是只看外表,更重要是歷史、文化及人的故事。」他認為,近年落成的大型建築固然令人眼前一亮,但他更推崇富有香港特色文化的社區,例如中上環一帶有獨特歷史及文化,不少地方保留完好,值得推介;正在施工的西九文化區,除了硬件上矚目的地標新建築,他更在意軟件配套,讓市民有更多空間參與及進行創意活動,「起樓可能只是我們工作的十分之一,更重要是將規劃做得更好,令社會環境得到改善。」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沐文指出,香港地少人多,造就獨一無二的高密度發展,香港建築師擅長在有限空間地盡其用,近年新落成的建築,除了外觀與功能達國際級水平,更難能可貴是環保及可持續發展,「一個建築物,若只有經濟貢獻,我覺得是不夠的,應該還有文化、人文等方面的關注。」

  持續發展愈來愈重要

  他認為,香港很多地標建築雖未必是本地建築師設計,但不少項目全賴本地建築師在背後默默付出,包括將建築大師的抽象設計概念,落實為具體而可執行的方案,成就香港多元化的建築,「未來20年,肯定還有更多的發展,我們(香港建築師)有能力做世界級的建築。」

  陳沐文又提到,香港和很多已發展城市一樣,正面對樓宇老化問題,舊區活化、推動可持續發展將成為香港城市發展及建築業界的新挑戰,「下階段發展是城市更新,市民的保育意識提升,怎樣保育歷史建築、怎樣進行舊區改造,都是要面對的課題,可持續發展亦愈來愈重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