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訊 氣促、運動耐力減弱、心悸、頭暈、胸痛可能是心房顫動的病徵,惟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五倍,容易帶來連串的健康危機,絕對不容忽視。有心臟專科醫生表示,接近五成心房顫動患者沒有任何病徵,建議本港基層醫療中,為長者、三高人士增加「把脈」,通過測試一分鐘脈搏跳動頻率,篩查隱藏的心房顫動個案。
今年74歲的熊先生,十年前如常到酒樓飲茶,等位期間因心臟病發突然暈倒,送院后被證實中風,同時發現患有心房顫動。熊先生表示事前完全沒有病徵,為此感到非常突然及不開心,病發後唯有依照醫生指示服食薄血藥控制病情。惟四年前再度中風,其後轉而服食新型薄血藥,現時情況已經受控,但是說話間有不清楚,一切行動節皆需要緩慢。
根據一項普查,本港去年約有56646名市民患有心房顫動,隨着人口老化,預計2030年患者人數將上升五成至83746人。心臟專科醫生陳藝賢介紹,有接近五成心房顫動患者沒有任何病徵,又指研究顯示,年紀越大,患心房顫動的比例越高。陳醫生續稱,「房顫發生時,會形成血塊,血塊於是隨着血管遊走,走至腦動脈就會造成堵塞,導致中風房顫患者中風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倍。」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蕭頌華醫生建議市民,可以使用「把脈」的方式及早預防。如發現脈搏跳動不規律或一分鐘之內超過100次,便懷疑屬房顫個案,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