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6月10日訊(記者 李婷瑜)第二屆「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于6月10日舉辦,活動以「喜迎十九大·走進新國企」為主題,北京同仁堂國葯集團為響應2017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實現京港兩地連動,近日開放位於香港大埔工業區的同仁堂生產研發基地,邀請到擁有大紫荊勳銜的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同仁堂國葯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梁愛詩女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葯學院副院長趙中振教授,香港大學中醫葯學院副院長沈劍剛教授,同仁堂集團副總經理、北京同仁堂國葯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永玲,以及香港各界市民參加。
北京同仁堂國葯總經理丁永玲女士
在開放日活動中,首先由北京同仁堂國葯總經理丁永玲女士發言,丁永玲女士對各界嘉賓的支持和參與表示歡迎和感謝,提及北京同仁堂作為中醫葯行業的老字號,樂氏祖籍浙江寧波,明朝永樂年間遷至北京,最初以搖串鈴走街串巷行醫、賣小葯維持生活。其歷史悠久,在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當了太醫院吏目,創辦「同仁堂葯室」,以「制葯一絲不苟,賣葯貨真價實」為宗旨,葯方來自民間驗方、宮廷秘方。其子樂鳳鳴接續祖業,1702年遷鋪至前門大柵欄路南,總結前人制葯經驗,完成《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明確提出了「遵肘后,辨地產,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意識,將同仁堂打造為一塊「金字招牌」。
大埔廠區
同時也提到同仁堂的發展歷程。香港是北京同仁堂海外事業發展的起點和橋頭堡,同仁堂1993年邁出海外發展第一步,在香港開設海外第一家葯店,打開通往世界之窗;2003年,以在香港成立同仁堂國際公司為標誌,初步實現「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的目標;2006年,在香港大埔工業區建成了海外第一家生產研發基地,成為香港中葯界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級別最高的生產研發基地;2013年,北京同仁堂國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進軍西方主流市場。由此,北京同仁堂打破了古時「制葯不出京」、「同仁堂不能開分店」的規矩。
同仁堂註重向海外發展,這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中醫葯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如今,身處京外的北京同仁堂已成功實現在26個國家和地區開設130家零售終端的目標,完成了全球五大洲的全面布局;同時,北京同仁堂既是經濟實體又是文化載體,承載着傳播中華傳統醫葯文化的重任。
北京同仁堂國葯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香港大埔工業區建成海外第一家生產研發基地,廠區面積達11700平方米,是香港中葯界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級別最高的生產研發基地。消費者所熟知的安宮牛黃丸、破壁靈芝孢子粉膠囊等產品就從這裏走向世界各地。
北京同仁堂國葯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梁愛詩女士
隨後梁愛詩女士接受了記者訪問,對同仁堂的歷史和北京同仁堂國葯集團進行了介紹,也提出了期望,希望同仁堂中醫葯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葯學院副院長趙中振教授和北京同仁堂國葯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梁愛詩女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葯學院副院長趙中振教授和香港大學中醫葯學院副院長沈劍剛教授都從專業角度講解了中醫葯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同仁堂一直專注的中風預防與治療方面,沈劍剛教授的講解生動詳細,關于中風應牢記一個單詞「fast」,意思是出現腦中風時送醫要快,分開來講,「f」指「fast」,指的是中風會導致臉部變形;「a」指「arm」,說的是中風會導致肢體活動不靈;「s」指「speak」,表明中風會使得患者講話不清楚;「t」指「time」,時間就是腦細胞。
香港大學中醫葯學院副院長沈劍剛教授
國企開放日當天開放了大埔廠區的高速旋轉式壓片機、膠囊灌裝稱重機和自動化立體庫供到訪者參觀,一起感受傳統中葯與現代化生產的融合,一同了解現代化中葯的生產制葯過程,學習中成葯怎樣從原材料一步步變為成品。同時特設展台,邀請制葯工藝師指導參觀者親自動手參與稱葯、搓丸,感受中葯丸從合葯、制條,到成丸的全過程,見證一粒粒中葯丸的誕生。
香港民眾參觀同仁堂博物館
搓丸體驗
大埔工廠也設有同仁堂博物館,以中國傳統醫葯發展為背景,以同仁堂文化為主線,通過豐富的傳統制葯文物、圖片和展品等,反映了以同仁堂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醫葯文化的獨特魅力。展廳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關于同仁堂和國葯歷史發展、四季養生專題、同仁堂海外發展動態及同仁堂產品展示。
中醫師現場義診
此外,活動現場還邀請中醫師現場義診,為參與者答疑解惑,而針灸及八段錦等中醫養生項目也將讓參與者感受到中醫的神奇魅力。同仁堂大埔廠區的開放,為香港市民展示了制葯全程,並提供親自參與到機會,不僅是對中醫葯的推廣,更是讓消費者使用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