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STEM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創造力?

時間:2017-06-01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燕京書院李敬言同學憑功課「自閉兒童溝通器」,於2017年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優異獎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概覽(2015)明確指出STEM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但什麼是創造力呢?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筆者從文獻尋找創造力的操作性定義,翻閱Mayer(1999)編輯的創造力手冊(Handbook of creativity),眾學者對創造力雖然有不同的定義,但對創造力可歸納為兩項共識,就是「原創、新穎」及「有用途、有價值」。再參考陳龍安(1995)歸納創造力為「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有了上述創造力的操作性定義,便可解決第二個問題,前線的STEM教師首先教導學生一些創意思考方法(例如SCAMPER法),讓學生能夠運用創意,多想「原創、新穎」的點子,其次是教導學生動手實作一些「有用途、有價值」的發明品(或科技創新方案)解決難題。

  或許有前線STEM教師憂慮,學生如何有那麼多「原創、新穎」的點子?學生動手實作的發明品(或科技創新方案),在解決難題的層面上如何「有用途、有價值」?

  筆者建議前線STEM教師在學校推行「普及STEM教育」時候,可參考Stewart(1950)的主張,把「創意」定義為只要是學生想出自己前所未有的新點子,即使該新點子早有其他人在其他地方想出來,這個點子在學生個人層面而言仍然是具有創意。再根據詹志禹(2002)把「發明」定義為學生動手創造一些對自己來說是新穎的作品,即使該作品早有其他人製造出來,這個作品在個人層面而言仍然是「有用途、有價值」的發明品(或科技創新方案)。

  當全班學生都能夠產生大量在個人層面屬於「原創、新穎」的點子,動手實作一些「有用途、有價值」的發明品(或科技創新方案)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學生的「流暢力、獨創力、精進力」就可能慢慢培養起來。

  筆者相信「只要量多,總有一些素質會佳」,跟着教師要做的事就是鼓勵學生把發明品(或科技創新方案)參加校外不同類型的創意及科技創新比賽,如果學生能夠在比賽中從專家評判手中獲得獎項,其發明品(或科技創新方案)就是「原創、新穎」「有用途、有價值」了,這也就是筆者所說的「精英STEM教育」了。

(按:同工若有STEM理念的疑問,可以投函HKNGCA Science Innovation Centre, 21 Hong Kin Road, Tui Min Hoi Area, Sai Kung , Hong Kong轉交梁添博士)

香港數理工程科技(STEM)學會理事

梁添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