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有校長指新來港學童雖然「輸在起跑線」,但勝在堅毅
近日有報道指內地來港定居青年較前年增一倍,逾一萬名內地青年來港定居,為五年來新高。
早前,有立法會議員問保安局有關每年10至19歲持《前往港澳地區通行證》來港人士的數目變化,當局提供數字為由1997年至2016年為4396人至18675人不等,其中2016年便有10538人,較2015年增加5341人,上升數字約一倍。先莫論這些青年來港的因由,現實上他們來到香港定居,就是香港一分子,是未來社會生產力,理應有享公平的機會在香港生活。
過去新來港青年面對的問題各有不同,有升學需求、家庭效能問題、朋輩關係、文化差異等等。青年來港的背景不一,最理想的一定是健全家庭,可是例如有一些是來自雙非家庭,有一些是老夫少妻家庭,有一些可能是單親家庭,他們所面對的心理和精神壓力都不一,需要特別關注。
也有一些新來港的中學生因未能適應新校園生活,未能處理好言語障礙,令其學業成績未能達到目標。隨之,衍生了個人的內在問題甚至為家長給予不必要壓力。
最普遍困難是溝通
筆者在前線做服務時,會與一些有支援新來港學童的學校校長交流,他們一致認為學童面對最普遍困難是「溝通」,其次是英語的起步點太遲,以至未能達到香港基本要求。可是,校長均認為若能給予適切支援,這些問題定必迎刃而解,甚至比本地學生更勝一籌。
有校長指新來港學童雖然「輸在起跑線」,但勝在堅毅,即使在初來港一兩年成績包尾,但適應學習節奏後往往有顯著進步,有一些更是名列前茅而成為學校的「狀元」。可惜的是,有少部分新來港學生卻因未能適應生活,而產生不少負面情緒,會選擇逃避現實,漸漸不自覺地成為隱蔽一族。
此外,會有一些青年因為朋友圈子都不在港,在港又未能融入新圈子,故此經常往返內地與香港,因與朋友相聚或會曠課。據了解,這一種情況一般的本港學校均難以處理,原因是學校缺乏足夠支援或指引。事實上,有跨境服務的社會團體可以提供相應人手支援,不過現時相關政府部門則未能有特定資源去配合。久而久之,長期未能處理的個案,日後更難讓這批青年重投校園生活。莫論這些青年的出生地在哪裏,成長在哪裏,若他們的成長不健全,就業將現困難,試問未來生活將會變成怎樣?
香港機會處處
香港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有健全法律體系,港人只要願意做、有創意,始終有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機會。新來港青年從資本角度而言是另一種天然財富,他們的價值就是他們自身的內地關係,有利於兩地業務交往,以及文化交流。例如,近幾年本港的金融、保險、直銷產品、個人美容健康護理行業,都受惠於新來港人士帶動其家鄉的鄉親來港投資或消費,直接拉高了營業額。故此,善於處理好兩地文化關係,實有利於本港未來的社會發展。
筆者關注新來港人士在港生活情況,在早幾年前「雙非」兒童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使部分香港人,特別是別有用心的政客和滋事分子,對這一批學童有些負面的看法,以及有一些激烈的行為。本人認為新一屆政府應及早成立人口政策管理局,並配備好適當的資源去處理好移居人士的需求,以發展的眼光去投入服務,為香港做好人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