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慧琼表示,20年來香港經歷好多變化,但她相信只要港人能夠互相鼓勵,一定可以繼續延續「一國兩制」成功的路/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1997年開始投身社會工作,1999年從政,她的職業和從政經歷伴隨着香港回歸以來的各種變遷。李慧琼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希望中央政府可於回歸20年作詳細前瞻,讓政黨於管治上建立更積極角色。而身兼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的她亦致力推動立法會與內地溝通。展望未來,李慧琼期望香港繼續享有「一國」優勢,保持「兩制」特色。
1997年7月1日凌晨,年僅23歲的李慧琼在家中觀看電視,見證香港回歸祖國的輝煌時刻。「殖民地是欺凌產物,所以見證殖民地結束,我心情是百感交集的,但簡單來說是興奮的,因為第一可以看見香港回歸國家懷抱,第二是可於回歸後的香港一展所長。」
與內地城市錯位發展
也正是在香港回歸的這一年,李慧琼開始投身會計行業,她說,回歸初期,青年人趕上國家改革開放發展時期,不少國企來港上市,香港金融業提供了很好的集資平台,所以很能感受到「國家好香港好」,「那時候剛畢業,雖當時有好多雜誌話香港回歸後會死,但我又好有信心,完全不恐懼。」
對於「一國兩制」的實踐,李慧琼認為,這展現了國家很大包容性,正因為基本法中所規定的「不變」,香港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回歸前有好多人對香港沒有信心,現在大家都看到香港依然是最自由的城市。」
她認為,回歸20年,內地經濟發展迅速,而香港仍享有資訊自由、資金自由、人才自由流通的優勢,「我們應該用好優勢,與內地城市錯位發展,共同做大個餅。」
交流正常化 成功第一步
現時香港與內地交流頻繁,李慧琼表示,現時內地交流頻繁,無論經濟、文化、體育等問題都會接觸到內地不同省市,惟立法會作為香港重要組成架構,20年來卻從未與內地部門進行恆常溝通,議員到內地交流仍是媒體焦點。身為立法會內會主席的李慧琼認為:「這很不健康,亦不合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李慧琼指出,最近的東江水考察、跨黨派飯局都是緩和氣氛的好開始,希望未來能推動立法會與內地溝通,令交流正常化,「當立法會不同事務委員會經常都要到內地溝通變得很普通的時候,可能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冀中央作詳細前瞻
李慧琼又指出,回歸之後,整個政治制度產生巨大變化,立法會產生辦法大幅改變,亦導致行政與立法觀點不一致。李慧琼指出,基本法設計下,行政立法關係是分開的,一是行政長官不能屬於任何政黨,二是政黨角色只是參政議政,暫時是不能夠執政的;如果繼續這樣,雙方關係難以作根本性改變,角色矛盾亦會持續。
李慧琼期望中央政府可趁回歸20周年,就此作出詳細前瞻,如特首是否不能屬於任何政黨,政黨是否可於管治上扮演更積極角色,「如果我們只是期望議員本身調節心態,不足以處理到大家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