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及15日,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9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130多個國家的1500名代表參加。這是中國崛起,展現國力的盛會。可是至今為止,不少香港人仍然不知道,不清楚「一帶一路」是什麼,甚至分不清「帶」與「路」,有人也許還會問為什麼「一帶」是在陸地而「一路」是在海上?
「一帶一路」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的,那時候正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密鑼緊鼓推動TPP的時候,人人都知道TPP是奧巴馬「圍堵中國」的戰略,因此,「一帶一路」概念出現時,不少香港人都認為「一帶一路」是為了與TPP對抗而產生的反圍堵概念。更有人形容「一帶一路」是中國用錢來反圍堵,香港只是一個旁觀者。
如今,奧巴馬下台了,特朗普一上台就廢掉了TPP,再加上菲律賓選出杜特爾特這位相對親中的新總統,南海局勢一夜變天,奧巴馬的「圍堵中國」戰略自動煙消雲散。既然美國圍堵中國的局勢已經消失了,「一帶一路」還有必要高調進行嗎?這也是許多香港商界互相詢問的問題,商界擔心,如果「一帶一路」只是用來反TPP、反圍堵,那麼,現在TPP沒有了,圍堵沒有了,「一帶一路」的規格、力度也可能下降,香港還有多少商機?
現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說明「一帶一路」的提出,不是為了反TPP,不是為了反圍堵,而是中國要在21世紀負起全球貿易合作的大使命,是中國重啟盛唐時代陸路上的古絲綢之路、宋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習近平上台時所說的中國夢中的一部分,今日的中國,累積了數以萬億美元的儲備,今日中國,科技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斷地累積儲備而不用,是守財奴,趁目前美元強勢,好好地利用手上的儲備,為中國打通陸路、海路的經濟帶,與沿路經濟帶的國家加強合作,協助世界各國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成為領導世界貿易的重要國家。
路不通,就沒有貿易,因此,「一帶一路」的第一個建設是打通道路,可以是陸路、海路、空路。是的,「一帶一路」除了陸路、海路之外,也包括空路。香港機場的第三跑道已經開工,是正確的,再遲一點,就會錯失大量商機。
「一帶一路」的建設是海陸空三接合。唐代古絲綢之路因宋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盛興而沒落。畢竟,沙漠的風險比海浪更大。現在,中國正在重建古絲綢之路,開闢道路,建設鐵路,由中國西部直通歐洲。我也曾受邀參觀由重慶開往德國的火車貨運班列,也很高興的知道,這個項目的投資者之一是香港的企業,誰說「一帶一路」香港沒有商機?只懂得炒樓的香港商人在參加一些「一帶一路」訪問團後回來,經常大吐苦水說看不到商機,那只是因為他們視野不夠廣,除了炒樓之外,其他事業全無興趣。在今日的中國,三四線城市仍然沒有炒樓的機會,而「一帶一路」所要做的,就是在協助這些三、四線城市發展、開發,先搞通交通,然後是水電基礎設施,之後才是工業發展,服務業發展,房地產發展……香港商界在基礎建設上的投資興趣還遠遠地落後於人口比香港少的新加坡,今日的新加坡已經承接「一帶一路」的多個基礎建設工程。
香港也有很強的基礎建設的經驗,香港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海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多個海港的開發、管理也借用香港及新加坡的經驗,現在,「一帶一路」的多個建設項目也為香港的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問題只是香港的商界對這些項目的興趣有多大。香港商人似乎對當開荒牛的興趣不大,他們似乎更有興趣買下一些已經在運作的項目,坐下來收錢。當然,做生意各師各法,勉強不了。只是,香港商人不做,敢冒險的內地企業家會做,日本企業家會做,新加坡企業家會做,最後香港就自我邊緣化。
「一帶一路」有無限商機,但也有巨大的風險,畢竟,這是跨越國界的大建設,法律的標準,仲裁的需求,對法治經驗遠比內地強的香港法律界而言,是個空前的機會,當然,機會是存在,能不能得到,還得看自己的努力。
今日香港有四大經濟支柱,其中最強的是金融業。不過,「一帶一路」的建設回本期很長,因此需要通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進行融資。香港也已正式加入亞投行,通過亞投行,香港與世界各地的基建項目開展了連繫,香港的強項不是有錢可以借,而是有經驗,可以成為財務顧問。
事實上,香港的金融、物流、旅遊、法律、會計、工程等專業知識都是「一帶一路」所需要的,這個舞台很大,大到可以用盡香港所有的人才。但是,香港卻有不少專業人才把「一帶一路」當成陌生人的事,當成與自己無關的事,更有人努力地抗拒「一帶一路」,生怕「一帶一路」使香港消失了本土的特色。「一帶一路」商機無限,「一帶一路」是走出去,可是,香港近幾年的社會大氣候卻是走向閉關自守,大談本土主義,關起門來談本土主義,又如何在「一帶一路」的商機中佔有一席?
「一帶一路」是大戰略,是二十一世紀國際貿易的大棋盤,香港如果想在「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中佔有一席,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走出井底,看看這個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