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來論/賣港求榮者終將自食惡果:從長和港口交易看資本與家國的博弈底線

時間:2025-05-04 05:01:42來源:大公报

  當恒基兆業創始人李兆基的靈柩緩緩駛向順德故土,其生前捐資億元興學育才、修繕古蹟的善舉仍在嶺南大地傳頌;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和執意出售巴拿馬港口的爭議交易。這場涉及全球航運命脈的資本運作,不僅暴露出某些企業家「在商不言商」的逐利本質,更將資本與家國責任的尖銳矛盾推向台前。國家重拳整治資敵行徑的決心,恰是對「公道在人心」的現代詮釋──那些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吶喊的,絕不會有好下場,終將背負歷史罵名。

  一、李兆基的「身後名」與某些企業家的「身後刺」:家國情懷的雙重鏡像

  李兆基生前將「順德是哺育我成長的故鄉」掛在嘴邊,其捐建的李兆基中學、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至今仍為家鄉輸送着人才。即便在97歲高齡離世時,家屬仍堅持「落葉歸根」的傳統,將靈柩安葬於祖宅旁的藍田路。這種對鄉土的深情、對教育的執念,讓李兆基在港粵兩地收穫「慈善長者」的口碑。反觀長和集團在2025年3月閃電式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巴拿馬運河兩端兩大港口,交易估值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15%至20%。這種「賤賣」戰略資產的行徑,被港媒斥為「將中國外貿咽喉要道拱手送敵」。「公道在人心、當思身後名」。李兆基逝世極盡哀榮。如果某些企業家執迷不悟,可以想一想到時是什麼場景。

  二、國家重拳出擊:從反壟斷審查到國家安全法的組合拳

  面對長和集團的異常交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與外交部的「雙拳出擊」極具信號意義。市場監管總局明確要求「交易各方不得規避反壟斷審查」,而外交部發言人則以「望有關各方審慎行事」的措辭,將事件定性為「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高度。這種表態絕非空穴來風──巴拿馬運河兩大港口年吞吐量佔巴拿馬全國總量的39%,其中中國貨輪通行貨值超1200億美元,一旦被美方控制,中國外貿企業將面臨每月數十億元的隱性損失。兩個部門的發聲表明了國家關切和警示。有關方面不要再把頭埋在沙堆裏。要認清敵人,現在是處於戰爭狀態,有關方面的行徑就是資敵。

  來自香港01的一篇報道指出,長和將43個港口資產拆分為兩筆交易,看似規避《反壟斷法》第26條關於「經營者集中」的申報門檻,實則暴露了對規則漏洞的精準算計。根據國際航運協會數據,巴拿馬運河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其中中國商船貨運佔比高達21%。若貝萊德財團通過分拆交易取得關鍵節點控制權,將形成對國際航運通道的「卡脖子」效應。這種操作手法與2018年高通收購恩智浦的「分拆式併購」如出一轍:通過切割核心資產規避監管,卻在實質上完成產業鏈閉環。但實際上,中國《反壟斷法》第2條的「效果原則」明確指出,即便交易主體在境外,只要對中國市場產生排除限制影響,即可啟動審查。

  商務部研究院專家白明用「在商不言商」五字直指要害:長和集團港口業務僅佔集團營收的9%,卻甘願以低於市場價出售,其真實動機絕非商業邏輯所能解釋。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貝萊德財團背後站着的是曾揚言「收回巴拿馬運河」的特朗普政府,這場交易實質上是「美國戰略的曲線救國」。正如《大公報》社評所言:「當商人的算盤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再精明的算計都會輸掉人心。」

  三、網絡揭批戰:撕下「慈善人設」的偽善面具

  在輿論場,某些企業家近年來頻繁的慈善動作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2020年其向本地四間大學捐資共1.7億港元,網民翻出其2013年頻繁拋售內地物業套現千億、導致多地房價崩盤的舊賬;2023年其向甘肅地震災區捐款2000萬元後,有自媒體扒出其旗下公司在內地的多個房地產項目中,採取了「囤地不建」的策略。以成都南城都匯項目為例,歷經10多年開發,其間地價大漲,通過緩慢開發避免了爛尾,但大量房源未售,地價翻了數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北京御翠園項目等。此次港口交易爭議中,網民更以「小慈善、大失義」「假仁義、真唯利」的犀利標籤,直指其「說愛國行賣國」的兩面性。

  這種輿論反噬絕非偶然。當某些企業家通過慈善基金會塑造「愛國商人」形象時,其商業版圖卻在加速「去中國化」:從2013年拋售內地資產轉投英國基建,到如今將戰略港口賣給美國財團,資本流向與國家戰略背道而馳。正如網友所言:「在巴拿馬運河港口交易中,長和賺的是美元,但失去的是14億中國人的信任。」

  四、歷史審判席上的必然結局:資敵者終將背負罵名

  從歷史維度看,賣國求榮者從未逃脫過被清算的命運。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因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而名垂青史,其創辦的胡慶餘堂至今仍是中華老字號;而近代漢奸周佛海之流,雖在抗戰時期通過「曲線救國」騙取高官厚祿,卻在戰後被釘上歷史恥辱柱。這種「公道在人心」的樸素正義,正是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精神密碼。

  當前,中國正以《反外國制裁法》《反壟斷法》構建起嚴密的法治屏障,任何試圖危害國家戰略利益的行為都將面臨雷霆手段。長和若繼續在「資本逐利」與「家國大義」間走鋼絲,等待他的或許不僅是法律制裁,更是被歷史長河沖刷得支離破碎的「身後名」。

  李兆基的靈柩已安然入土,其生前「作育英才、萬億人民受惠」的遺願仍在延續;而長和的港口交易卻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既考驗着企業家的家國情懷,也丈量着資本與底線的距離。歷史終將證明:那些在關鍵時刻選擇與人民為敵、與國家為敵的人,終將會受到歷史的審判。正如《大公報》所言:「飲水思源有擔當,背靠祖國謀發展」─這不僅是商人的生存之道,更是每個中國人的立身之本。\資深評論員 清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