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渡口(何玫攝影)
記者在潭門見到瓊·瓊海003168號船長盧老大時,他手裏正抓着幾個海螺,樂呵呵的從遠處走來。盧老大告訴記者,他們剛從西沙趕在休漁前回來,此次除了各種魚類外,他們還撈了不少貝類,說着盧老大順手從大大的編織袋了抓了好一堆大貝殼給記者。
千年漁港——潭門(何玫攝影)
54歲的船長詹道武已有近40年的行船生涯,經歷過大風大浪無數兇險,臉上卻寫滿自信和從容,此次詹道武的船與其他十餘艘船抵達了西沙附近海域捕撈。詹道武告訴記者,自古以來,潭門漁民祖祖輩輩闖海採用的是「礁盤作業」的獨特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漁民僅戴着一副潛水鏡和呼吸管,能潛到水下20-30米深處的礁石上,抓捕吸附在礁石上的龍蝦、螃蟹等海產品。
6000多潭門漁民常年闖海
在大海裏闖蕩,除了風浪和暗礁,遠航的困難還表現在各個方面。53歲的李瑞波船長也有著豐富的闖海經歷,他告訴記者,每次出航只能帶有限的淡水,在保證食用的前提下,洗澡必須十分節約,蔬菜也維持不了幾天。十幾人擠在狹窄的船艙裏,除了混雜的氣味,還要忍受海浪的顛簸。然而大多數人都是幹着幹着也就習慣了!千百年來,潭門人就是憑藉這股毅力和韌勁,征服了浩瀚的南海,創造出一個群體劈波斬浪、艱苦生存的神話。
南海歸來魚滿倉(何玫攝影)
中國對南海的首先發現,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的《異物志》,其中對南海諸島就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進行「四海測驗」時,在南海的測量點就是黃岩島。潭門是通往南沙最近的一個港口,到黃岩島海域捕撈作業的漁船,九成以上都是潭門鎮的漁民。千年漁港潭門是國家一級漁港,面積90平方公里、人口3萬多人,漁船1000艘,漁民6000多人。
清理漁獲(何玫攝影)
男兒英勇 女人豁達
行走在潭門鎮,隨處可見船舵、救生圈、船槳、鐵錨,還有老舊的小木帆船與船舷欄杆,勾勒出漁鄉古樸的人文風情。外來者進入潭門,首先注意到的是穿街走巷的斗篷三輪車,開車的主要是女性。由於男人們常年在海上漂泊,守家教子的任務就落在了潭門女人身上。
潭門男人的英勇在海上,潭門女人的魅力在岸上。63歲的鄭阿婆在岸邊擺了個攤子售賣貝殼,她笑咪咪的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兒子從南沙撈回來的海裏寶貝。記者問她,兒子總去那麼遠,擔心害怕嗎?鄭阿婆擺擺手說,擔心是肯定的但不害怕,丈夫也是船長,也常年在海裏闖蕩。記者又問,如果遇見大風浪把船吹翻了怎麼辦呢?鄭阿婆淡淡的說:從頭再來唄!潭門鎮上的漁民妻子們都有著鄭阿婆這樣的堅貞與豁達。也許正是有了她們的堅定與付出,才有潭門男兒無懼風浪大海闖蕩的寬廣胸懷與無畏精神。
潭門小鎮一隅(何玫攝影)
自編自用《更路簿》耕耘南海
潭門人對海有一種虔誠的敬畏和感恩,每年中元節,漁民都要舉辦盛大的祭海儀式,舞龍戲獅、敲鑼打鼓鳴炮,幾十艘漁船懸掛彩旗駛向大海,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自宋代開始,潭門漁民自編自用《更路簿》揚帆起航到西南中沙,辛勤耕耘南海「祖宗海」。
清理漁獲(何玫攝影)
如今,南海航道《更路簿》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路簿》使「南沙群島是中國的」在法理和事實上有了歷史明證。2013年4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潭門考察調研,與漁民親切話家常,並登上漁船鼓勵廣大漁民「造大船、闖大海、捕大魚」。同年8月,《潭門南海風情小鎮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獲評審通過,將潭門定位為「千年漁港、南海之門」。潭門,正在「一帶一路」中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