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接到李敬的電話,「Hi,在公共圖書館的書目裏,發現了你的《美國散記》,紐約皇后區有四個圖書館收藏了。」「真的嗎?」李敬,四川老鄉,洛杉磯郡天普市圖書館館長。她的信息,我信。
沒過幾天她又說:「洛杉磯有三個圖書館也收藏了。羅蘭崗圖書館一上架就被借走,鑽石吧圖書館明天上架,我們天普市圖書館的這一本還在我的桌子上,等你來了才放上去。明天怎麼樣?過來,陪你逛圖書館。」「好耶!」
「美國散記」是香港《大公報》副刊「大公園」九年前的一個專欄,介紹部分美國文化、民風民俗,講述中美民間的友好交往趣事。此書將專欄文章匯總,取了同名,港澳台各大書店有售,在一些圖書館可尋。現在又陸續在美國的圖書館上架,叫我怎能不開心。
「喜歡讀你的文章。」見面了,李敬說。打從有了互聯網,人們自創作品,放到網上,作者少讀者多的局面,或已改變。一本經過打印製作的實體書,還有人喜歡讀,作者所求的不就是這效果。
李敬開車,我們第一站到訪羅蘭崗圖書館,這是洛杉磯郡八十六家公共圖書館中最繁忙的一家。華人女士鍾館長說:「《美國散記》被借閱了,你們看不到。」「被借閱了是小冰的初衷。」李敬道。「可不是呢。」我說。
來到鑽石吧圖書館,館長余女士帶我們到書架前。這本花了我時間、傾注了我真情的《美國散記》,它與生活習俗和美國旅遊類別的叢書擺在一起,編目「CHI 973 LIU」。CHI指中文書籍,973是書號,LIU指作者。
最後來到李敬所在的天普圖書館。在她的館長辦公室,過塑了封面並貼上了編目的《美國散記》在桌上。去到書架前,她一邊把書放上去一邊說,「洛杉磯擁有全國最多樣化的民族,華人多,中文書籍的讀者多。」我舉目掃描,中文書籍的區域真可觀啊!過道上、閱讀區,不少人抱着書在讀。抱着書讀,紙張在指尖劃過,這久違了的一幕。誰說閱讀實體書的時日不長?誰說圖書館的模式難以維持?人氣這麼好,不同顏色的皮膚,男女老少,各自在找書,翻書,讀書。我一時語塞。
圖書館是紐帶,是路標,是社區的軸心,是文明場所。朋友要約會來這裏,老人孤獨了想找人說話來這裏,學生放學後等候父母來這裏。李敬說,除了提供借書還書服務,他們還舉辦社區聚會、文化講座、閱讀沙龍和公益課程。我想,作為各館的館長,他們是活動的牽頭人/組織者/管理員。愉快而有意義的一天,三個圖書館,我們興沖沖地去,樂呵呵地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