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譚志源:大灣區增港發展空間

時間:2017-04-09 03:15:05來源:大公網

  圖:譚志源昨日出席電台節目

  【大公報訊】記者朱晉科報道: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表示,國家希望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發揮領導地位,帶領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大灣區亦可提升香港的發展空間,為港人締造更多機會。不過他指出,「一國兩制」既是大灣區的優勢,亦會帶來挑戰,強調所有事情都要符合香港的法律和程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珠三角一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譚志源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說,兩年多前曾與發改委中負責「十三五」規劃的官員討論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了解到國家將大灣區放在「十三五」規劃的港澳專章中,而不是其他篇章,是因為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希望香港作為領導地位,帶領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

  譚志源提到,發改委官員曾以美國三藩市灣區,比喻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但他亦指出,三藩市灣區是「一個國家一個制度」,而粵港澳大灣區「有三種制度」,包括香港和澳門的制度和法律都是不同,所以難免會帶來問題。他強調,「(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具體原則和方向一定是符合『一國兩制』,這個是憲制基礎、亦是優勢和挑戰所在,所有事情都要符合香港的法律、法規和程序,要配合到香港現有的規劃。」

  檢討IT界別選民登記制度

  就港人如何從大灣區發展中受惠,他稱香港地方很小,市場發展有本身的局限,大灣區可提升香港的發展空間,為港人締造更多機會,「可以應用的資源多了,機會多了,如果有一小時的生活圈,港人可以有其他發展方向,何樂而不為呢?」他又說,香港首要解決定位問題,發揮香港在國際金融、物流、航運等方面的優勢,大灣區內各城市要做到錯位發展,避免惡性競爭,在社區層面營造優質的生活圈。

  另外,譚志源澄清早前提到與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步伐不一的言論,指當日是希望澄清林鄭對同事有意見的報道。他強調林鄭為人好勤力、上心,兩人處理事物步伐不一,是因為大家都是政務官出身,制定政策時先在內部辯論,有最後決定後就統一去做,故「步伐不一」是正常及健康。他說未就去留有最後想法,但認為自己在政府工作30多年,現時52歲尚算年輕,希望出去見識吸收經驗,不排除五年後再服務市民,「到時都只係57歲」。他形容現時「無任何好路數」,過去十年處理兩次政改,遇過大型群眾活動,身心都比較疲倦,「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對於廉政公署早前拘捕72人,涉嫌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資訊科技界別「種票」,他稱資訊科技界選民組成有別於其他界別,需要檢討,當局將從該界別的選民資格、登記團體代表性、劃一登記標準三方面作檢視,希望於任內有初步建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