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些多年不見的朋友,再見時仍然和記憶中的印象沒兩樣,包括說話語氣、舉止習慣和處事態度。也即是說,當年談得投契的仍然投契,意見不合的依然不合。在學習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筆者試過很多方法去適應不同的人,至目前為止可掌握的技巧仍感不足。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確是大學問,學無止境。與一成不變的人溝通尚可在他執意之處作出迴避,那些性格言行飄忽不定的才最令人頭痛,尤其那些是自己的上司、同僚或長輩。有些人到老死仍固執頑蠻,要全世界人看他們的嘴臉。當支撐他們的金錢和權力變得愈來愈小時,親情和友情很快也煙消雲散。面對孤獨晚年,抑鬱痛苦乃自作自受。
不少人往往到暮年才懂得反思,把年輕時的衝動火爆收斂起來,是明白到重新建立和改善人際關係如何重要,尤其已有兒孫的長者,總希望孩子們都靠近自己。能大徹大悟,獲得別人的喜愛和尊重而當中並非以利益維繫的感情,需要自身修為端正,還要提升對生活的正面態度。
不以自我為中心、不事事爭拗、不樣樣講贏,即使別人在後面追不上,也不要歧視恥笑;即使自己潛質優厚勝利在望,也要留點餘地給人發揮。
須知道世上沒有長勝將軍,也不存在沒有了誰就世界末日的事,個人如何了得,也需要群體的成全和支持。在溝通上出問題時絕大多數人首先是怪責對方,怒火沖天下往往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大腦麻痹,哪有能耐去解決問題?然而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背景,需要雙方或多方去理解、諒解、聆聽、包容、接受、妥協後作出改善,問題才有機會得以解決。
筆者發現,喋喋不休的人最不受歡迎,多說多錯。說錯了而又不自知繼續說下去的,是強奪了其他人的思想空間,不會交到好朋友。那些自我感覺超好的人屬目中無人族,在任何場合都愛主導話題,滔滔不絕盡說自己的長處,要其他人看他的個人秀,無聊無恥兼令人討厭,實在是自關交友之門。
集仁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