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行政長官選舉中競選公關團隊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無論是曾俊華、葉劉淑儀還是林鄭月娥的公關團隊主腦人物,都和政府新聞處和香港電台的高官有緊密的關係。表面的原因是,這些平時掌握着豐富社會脈絡的人,在競選活動中會發揮關鍵的作用,能夠調動傳媒,吸引傳媒,爭取勝利。有人說,這是一個大包圍的現象,無論是什麼候選人,都脫不了這一股力量的大包圍。如果他們有一個鮮明的指向,就會跌入了這股力量預先設立的陷阱中。
現在反過來看,就可以看清楚了有一股勢力,一早就有一個預早的設計,通過選舉新聞和民間調查,設計了一個觀點是:「選舉受到了北京通過中聯辦的控制」、「當選的行政長官高票但是低民意、反映了小圈子的不公義」、「建制正在碎片化」等。
三個建制候選人當中,葉劉淑儀受到的打擊最大。因為她的競選辦總新聞主任彭仕敦(Mark Pinkstone)是一個英國人,選舉後在英文報紙發表文章,說「中央去年中已決定由林鄭月娥出任下屆特首」、「至於京官、中聯辦官員和部分選委選前幾乎每個周末也在深圳會面」。這篇文章更加攻擊行政長官的選舉「是鬧劇一場」。
彭仕敦事後為此事向葉劉道歉,指文章以其個人身份發表,應該不會連累葉劉淑儀。這種說法是相當荒謬的。選舉的競選辦成員,一定要有政治的忠誠,未得到主帥的允許,就捏造事實,歪曲主帥的政治形象,讓她站在建制的對立面,斬斷她的退路,這明顯是一個政治陰謀,所使用的策略就是「挑撥離間,以建制派攻擊建制派,造成建制派的分化」。
彭仕敦的文章發表以後,反對派政治打手黃某立即在網絡上貼文,說「葉劉淑儀 借彭仕敦隻手起北京飛腳」。這顯然是一個互相呼應,挑撥離間,在建制派中間製造分化的動作。
葉劉淑儀立即駁斥了彭仕敦的造謠和挑撥離間伎倆。她指出,文章只屬彭仕敦的個人意見,她並不同意今次選舉是「鬧劇」,認為如此批評是誇張。中央去年中已決定由林鄭月娥出任下屆特首,也並非事實,若一早知道她未必出戰特首。至於京官、中聯辦官員和部分選委選前幾乎每個周末也在深圳會面,此消息亦早已有傳媒報道,她指這篇文章是彭仕敦的個人意見和觀察,並且引用了傳媒。她從來就沒有和彭仕敦談過上述的材料。而有關彭仕敦指中聯辦違反《基本法》第22條干預特首選舉,葉劉作出反駁,「對於行政長官嘅任命,的確而且要中央高度信任,佢哋表態話乜嘢人可以支持,乜嘢人唔可以支持,我覺得唔可以話係違反《基本法》」。
這一現象說明,新聞處高官彭仕敦,加入葉劉淑儀的競選團隊,是別有用心的。或可以這樣理解,他就是要取得這個身份,一方面取得葉劉淑儀的競選的情報,一方面將來利用這個新聞「爆大鑊」,向基本法的選舉制度抹黑,向中央政府抹黑,然後嫁禍給葉劉淑儀,在建制派內部製造分裂。實際上,曾俊華的競選班子裏面,也有兩名政府新聞處的高級官員,與彭仕敦關係熟絡,站在同一條陣線。這種現象並非孤立,偶然發生。
大家都會記得201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唐英年和梁振英出現了泥漿摔角,醜聞滿天飛,也是兩邊的競選的公關班子,出現了問題,幕後高手一早制定出了大包圍的策略,分化建制派,造成了社會的大撕裂,長達五年。唐營裏面,有「大班」和《蘋果日報》的前高層,梁振英的競選班子出了一個搞風搞雨、最後要坐監的「大人物」。歷史告訴我們,無論建制派的候選人的出發點多麼純正,但是,他們沒有辦法控制競選的班子的腦袋怎麼想,他們無法杜絕彭仕敦現象。
「分而治之」是外國勢力在前殖民地所使用的標準策略,如果每選舉一次行政長官,都可以派出人員混入競選的團隊裏面,拉出去,打進來,挑撥離間,窺測方向,妖言惑眾,加油添醋,傳播假消息,那麼,即使選舉結束了,建制派都會受到謠言的影響,心存芥蒂,出現裂痕,再接着下來,建制派立法會的選舉也會受到影響。
英國人在印度、馬來西亞、緬甸、巴勒斯坦使用這一套的「分而治之」的策略,早已經出神入化。1985年的時候,英國人全力推動代議政制白皮書,就強調要建立部長制,一人一票產生立法會,立法會的議員產生部長,並且產生政務司司長,行政長官不過是虛位的元首。這樣,香港就成為了一個國家式的政治體。所有的英國前殖民地,就走上這一條獨立然後分裂的路。
當前,反對派的「重啟政改」,反對基本法的提名委員會,反對人大常委八三一決定,實際上就是要繼續執行英國人沒有成功的部長制選舉,最後走向「港獨」。有些人說,「港獨」不成氣候,不值得大驚小怪,不值得重視。他們根本就漠視了每一次選舉,外國勢力都在搞分化策略,在建制派內部製造新的分裂。分裂的計謀是和香港走向獨立政治實體的陰謀是連在一起的。目前他們全力造謠攻擊中央政府和中聯辦,其實就是要鼓吹香港的分離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