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意大利的Andera眼見歐洲經濟大衰退,毅然來港搞創科,並參加科學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研發手機App/大公報記者張月琪攝
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計劃落實,締造本港創意科技發展商機無限。有外國人早着先機,來自意大利的「80後」,眼見歐洲經濟大衰退,毅然來港搞創科,曾於紐約、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他,深感香港人肯接受新科技和具一定英語水平,加上政府推出多項優惠政策支持,決定參加科學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研發手機應用程式(App)。有內地「90後」碩士則夥拍大學教授,研發聲音技術,為基層提供價錢相宜的助聽器,並於本港創立公司。/大公報記者 張月琪
創科局經立法會多次「拉布」,拖延於2015年11月正式成立,雖然「起步」較遲,但急起直追,創科局局長楊偉雄履新之日,公布九項工作重點,包括推動本港發展再工業化及智慧城市等。去年底更先後推出五億元「科技券先導計劃」,協助中小企利用科技升級轉型;以及推20億元「院校中游研發計劃」,資助有潛質商品化的院校科研成品。
辭銀行厚職 投身IT零起步
今年29歲的Andrea,在意大利Bocconi University修讀商業行政學位及商業管理碩士,畢業後曾於上海復旦大學進修,其後加入環球知名銀行擔任厚職,曾被派往歐美及亞洲不同地方工作。
Andrea認為,銀行業雖然穩定發展,發展潛力不及資訊科技,在香港工作期間,Andrea發現香港有不同配套讓年輕人創業,以及開發智慧城市相關科技的獨特優勢,於是他毅然辭掉銀行工作,並創辦Grouptap Limited進駐科學園。IT從零起步的他於短短數月內自修學習如SQL、JavaScript 及Objective-C等電腦程式開發語言,並獨力編寫及開發流動應用程式Grouptap。
曾於不同地方工作的Andrea指出,過去十年歐洲經濟陷入大衰退,發展機遇及空間已日益收窄,在亞洲,甚至香港反而機會處處。而且,對比亞洲其他地方及國家,香港的法律、經濟體系都比較完善,故在香港的初創公司幾乎不需要擔心成立公司時有何困難。
Andrea操流利英語及略懂普通話,他指,過去曾於上海進修,但當地懂英語的市民並不普遍,本港則較多人以英語溝通。除了語言,他認為,本港對科技的態度較開放,「雖然意大利也是每人一部手機,但我在香港坐港鐵時,每一個人都在低頭看新聞或是用App做其他事;而在意大利,他們只會用自己的電話打電話或者傳簡訊,文化不一樣,意大利市民沒有那麼習慣用App。」
內地尖子:港法制保專利
除了外國人抓緊黃金機會創業,今年23歲的「90後」,來自浙江的科大碩士畢業生張健鋼亦瞄準香港作為創業基地。他早前與其科大教授蘇孝宇研發出智能音頻分離技術,能精準地分離信號和噪音,改善聽障者和長者的聽力;他們又成立初創公司,計劃通過社交媒體營銷,預計助聽器可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售價可低至坊間同類型產品的十分之一。
張健鋼稱,自己一直喜歡關於語音科技的技術,大學畢業後知道香港科技大學有相關課程,於是來港就讀;同時,他亦看準了本港有良好的條件,給予年輕人創業。他認為,內地及本港的創業氣氛同樣濃厚,但本港則相對有完善的法制,可以為產品申請專利,解決「抄襲」等問題,協助初創公司成長。
來港近兩年,張健鋼稱本港與內地研發上最大分別是,內地用普通話,而香港則以英語為主;而且雖然兩地均鼓勵初創,但內地視野主要投放予內地市場,產品多數行銷內地,香港則有更廣闊的視野,既可背靠祖國,亦可遠眺國際,甚至很快可以促成國際上的接觸,例如人所共知的GOGO VAN。本港政府近年才大力推動創科,今年初落實港深政府合作發展河套區創科園,張健鋼對本港科研前景非常樂觀,他認為,香港有的是優厚根基,科技水平一直在世界前列,相信起步遲仍有後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