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伊利沙伯醫院第二宗產婦死亡事件調查報告昨日公布\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伊利沙伯醫院第二宗產婦死亡事件調查報告昨日公布。調查指,在病人情況出現變化初期,醫療團隊未有知會資深醫生及其他醫療團隊會診。婦產科專科醫生表示,提前知會資深醫生未必會改變結果,從調查報告中未見有明顯醫療失誤。
病人情況迅速惡化
33歲產婦懷孕38周,於去年十一月底「見紅」入院,醫生檢查後發現,胎兒心跳較慢,遂安排她進行催生。醫生以「真空吸引」協助生產,誕下嬰兒,不料產婦產後開始出現出血及血壓低的情況。調查報告指,病人當時出現休克和心律過速的情況,與其子宮出血量不成比例,顯示病人除了失血外,亦可能有其他臨床狀況。醫療團隊根據此診斷,處以各種止血藥物、子宮收縮藥物等,但病人情況迅速惡化至危殆。
其後,醫生決定為病人切除子宮,以防繼續大量出血,不料病人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以致嚴重子宮出血,手術期間心臟一度停頓。調查報告稱,病人抵達手術室時情況危殆及子宮持續出血,是否按計劃進行緊急子宮切除手術,或將病人送往深切治療部,以支援其心肺功能,這一點值得商榷。經檢討後,鑒於病人情況嚴重及迅速惡化,認為採取不同處理方案,最終情況亦不會有很大差異。
聖保祿醫院名譽顧問醫生、婦產科專科醫生羅致廉表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十分罕見,本港產婦中一年只會有一至兩人出現該病症,一旦出現很難逆轉,死亡率超過50%。他說,看完調查報告,未察覺醫生操作時有明顯醫療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