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郊野公園土地「可加可減」

時間:2017-01-19 03:15:09來源:大公網

  圖:《施政報告》提出反思郊野公園發展,提倡保育高生態價值地點、發展低生態價值邊陲用地

  政府致力覓地建屋,額外物色到25幅具潛力用地,可改劃房屋發展,聯同其他土地供應,短中長期料可提供60萬個單位,但全港直至2046年尚欠1200公頃可供發展土地,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反思郊野公園發展,提倡保育高生態價值地點、發展低生態價值邊陲用地,而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邊陲地帶的土地,則用作發展公營房屋、非牟利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何進昇

  短中長期料提供逾60萬單位

  現屆政府致力增加房屋土地供應,行政長官梁振英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以近6000字篇幅大談「房屋及土地利用」。覓地建屋方面,政府新近物色到額外25幅用地,大部分預期可於2019/20至2023/24年撥作房屋發展,興建超過六萬個單位,當中超過八成是公營房屋。政府已公布的190幅具發展潛力用地,93幅已完成改劃或撥作房屋發展,21幅亦已開始改劃。整體而言,政府透過改劃土地用途及增加發展密度,短中期可提供逾38萬個單位,連同各個新發展區及規劃中的潛在鐵路物業發展項目,短中長期料可提供逾60萬個住宅單位。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稱,公營房屋人口密度高,需考慮交通、排污等必須條件,如不是鄰近政府排污系統的郊野公園地,改劃發展公營房屋的可能性較低。他稱政府預計五年內公營房屋建屋量接近9.5萬個單位,數字未達長遠房屋策略十年目標的一半,長遠能否達標,視乎政府新物色的25幅具潛力土地,是否能夠全部成功改劃。

  除回顧過去四年半的房屋供應成效,梁振英又指出,郊野公園佔香港土地總面積四成,是住宅用地總面積的六倍,結果城、鄉、郊、野之間發展密度差異愈來愈大,市民生活愈來愈擠迫,希望市民反思香港的土地利用問題「打破劃地為牢的舊觀念」,增加土地供應,根本解決房屋問題。

  梁振英稱,現屆政府致力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近年將更多有高生態保育價值的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包括將38公頃「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在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設立約37公頃自然生態公園、計劃將500公頃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以及正積極考慮透過非原址換地方式保育沙羅洞。

  不過,梁振英認為,在擴大郊野公園面積同時,社會應該思考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這是關乎下一代福祉,值得社會認真權衡得失利弊的議題。」

  提出原則性問題盼社會反思

  政府消息人士強調,現屆政府不會發展郊野公園,特首只是提出原則性問題,希望社會反思土地利用,理性探討郊野公園發展。環境局和發展局會做內部研究,探討不同郊野公園地段價值,強調郊野公園未來在量和質均會增加,高生態價值地段會納入保護。

  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何國鈞認為,本港土地供應緊張,需思考從何覓地解決房屋需要,發展生態保育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用地,有助紓緩本港土地問題。他稱,現時不少寮屋、民居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內,相信發展低保育價值的用地影響較小,但政府需詳細研究如何定義保育價值高低。

  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副主席姚逸明認為,政府發展低保育價值的郊野公園用地,是科學化做法,因為要定義郊野公園用地的保育價值,需進行測量、實地觀察等工作,並非單純遵循個人意願決定。他指政府可「兩害取其輕」,發展綠化地帶的土地,因為其生態保育價值較郊野公園低,「始終香港土地稀缺,政府要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平衡,否則會引發社會問題」,最重要是充分諮詢,與交通道路等基建配合,否則發展這些用地的造價會非常高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