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致辭 大公報記者 林少權攝
大公網1月9日訊 (記者 李淇)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在法律年度開啟典禮致辭時說,公眾人士對法律議題的討論,有時變得兩極化和政治化。袁國強提到,香港媒體有不少文章論述2014年『佔 領』事件的檢控,部分支持當中結果,部分則作批評。他認為,不同人士當然會有不同觀點,但批評有人只因不同意某個結果,便指該結果符合或不符合法治,形容 事情令人沮喪,更令市民被灌輸法治的錯誤印象。
他又不點名批評,部分人包括曾受法律培訓的人士,為增加政治籌碼,不時以法治為口號,這情況確實不幸。他說恰當的刑事檢控被這些人批評,只因他們 支持被告的政治立場,完全罔顧證據和法院的判決。而執行《基本法》的莊嚴責任則被形容為政府漠視民主,例如選民的支持,可化作無視法定要求的盾牌。他表 明,維護法治必須時刻警惕,政府的行為亦必須受監察和批評,但漠視法律責任及不恰當的政治化批評,無疑與法治背道而馳。
袁國強又提到,部分人士不時超越法律界線,如質疑法官的判決是否受其政治偏見所影響,更有人以粗言穢語對法官作毫無根據的人身攻擊,甚至向法官或 其他執行法律的人士寄送具威嚇性物品。他認為,社會對公共事務的討論變得兩極化和政治化已成為趨勢,箇中成因繁多,而達致良好管治,政府責無旁貸。然而, 為了香港的利益,必須全力防止這趨勢侵腐法治的基礎,亦必須遏止此類不當行為。
另外,袁國強致詞上亦談及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主動就宣誓風波釋法,亦是他任內面對首次釋法。他明白,該釋法在本地及國際間引起廣泛關注,強調有信 心香港的法治仍然會在釋法後屹立不倒袁亦重申,如能在香港的法律或司法制度內解決的事宜,應盡量在香港層面處理,但這方式並不代表不尊重全國人大常委會根 據《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享有的解釋權,而是證明「一國兩制」政策能有效和成功地落實,以及《基本法》下設定的機制(包括司法制度),具有質素和能力駕 馭挑戰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