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唐曉明、實習記者董一秀報道:香港大學公布本港首個海洋生物多樣性全面研究,香港海域錄得5943種海洋生物,佔全中國約26%海洋物種,但全港不足2%海域劃為保護區,促政府盡快實現10%海洋保護區,達至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下的全球目標。
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潘東介紹,香港海洋面積雖僅佔中國海域約0.03%,但通過研究錄得的海洋物種卻有5943種之多,達到了全國的26%左右。據其團隊估算,本港海洋生物種類總數超過6500種。
他稱,與全球各地相比,本港亦達到「富可敵國」的水平。根據有紀錄的海洋物種數目,波羅的海面積達香港海域約200倍,海洋物種為6065種,與香港基本持平;加勒比海面積是香港海域幾千倍,但香港的海洋生物種類數約佔其一半。香港還有八種紅樹,多於整個非洲東部;香港亦有84種石珊瑚,比加勒比海還多。
他解釋道,香港位於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範圍內,地處溫帶與熱帶交界,又受珠江影響,水質鹽度偏低,同時為鹹水和淡水的生物提供生存環境,各方面自然環境都有利於不同的海洋生物棲息。
他表示目前全港有約四成陸地受到保護,但海域保護區卻不及2%。他提到中國早前加入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其適用範圍已於2011年延伸至香港,希望政府在來年增加海岸公園數目的同時,亦能在2020年前實現至少10%海洋保護區的目標。
他認為這次研究彌補了香港海洋物種基本資料的空白,幫助有效評估香港海洋物種的狀況,並為政府未來設立海洋保護區提供背景。目前,研究團隊與國際專家合作,已在網上成立《香港海洋物種名冊》數據庫(www.marinespecies.org/hkrms/),供大眾作保育、研究及教育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