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工業4.0帶動科技專才就業

時間:2016-12-28 03:15:17來源:大公網

  圖:傳統工廠以勞工密集形式生產珠寶首飾   受訪者供圖

    「再工業化」成為全球各地近年新亮點,以智能生產代替傳統生產程序,本港也銳意朝着這方面進發。回顧過去,本港工業都是穿膠花、車衣等低技術勞工密集工作,有工業界人士展望,未來工業將如電影《智能叛變》(I , Robot),由機械人作業,員工都是高學歷的科技專才,負責解決機械或程式的問題,締造「工業4.0」。科技園預料,「再工業化」可為本港科研人員及技術專才提供就業機會,發揮所長。

  大公報記者 張月琪

  香港曾有「亞洲四小龍」之稱,工業發展蓬勃,技術成熟,領先亞洲,可惜受到生產成本上漲影響,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掀起工廠北移潮,香港工業從此沉寂多年。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鄭文聰表示,工業界在回歸前已期望政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支持業界提升生產水平,結果卻是逆水行舟,「香港浪費了近20年『青春』,現在,新加坡及台灣都比我們走得前,正正是我們沒有提升自己技能」。

  智能工廠外形如高級商廈

  港府近年加大力度推行「再工業化」,包括撥款擴建科學園,利用工業邨容納智能工廠。鄭文聰歡迎這些措施,認為本港仍有優勢,可以急起直追。他形容,在「工業4.0」之下,工廠工人不再是基層「藍領」,而是高學歷專才,甚至擁有博士學位,解決程式以至機械問題,工廠內不再是勞工密集式。

  鄭文聰指,智能生產並非要將內地的廠房「倒模」遷回香港,而是將部分工序回流本地,利用本港有限空間,設置智能廠房作智能生產。將來市民見到的工廠,不是以往低層、污染嚴重的廠房,而是擁有像高級商廈般的外形。

  24小時運作節省人手開支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曾提到,本港再工業化可參考「Dark Factory」,即是工廠內大量採用機械人操作,經工程人員預先以程式計算,並設定所需工序,讓機器之間互相通訊,更可以24小時運作,為企業減省人手,節省開支。

  黃克強認為,全自動及全機械人運作的模式適合某些工種,如危險性高的高空或建築工作,以及處理廢物或需與細菌接觸的工作等,他相信這些傳統由人手處理的工序日後亦可自動化。

  「再工業化」未來更可帶動本港高學歷、技能人士就業,提供向上流的機會。黃克強稱,新興產業將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切合香港知識型社會的工種需求,美國當局有研究報告指出,每增加一個製造業職位空缺,便可為其他產業帶來2.9個職位,為本地人才帶來更多發揮所學所長的機遇。

  業界倡政府提供退稅優惠

  智能生產實施初期,成本會提高,鄭文聰認為是長遠投資,當運作上了軌道,便會發現生產更精準,出品的售價也可相應提高。他期望政府除了提供資助做科研,也應考慮向願意投資科研的企業,提供三倍退稅等優惠,鼓勵行業提升科技水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