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十四日,法國尼斯市國慶活動現場遭遇恐襲,一輛大卡車衝進觀看巴士底日煙花表演的人群,造成八十四人死亡、二百餘人受傷。五個多月後,驚人的一幕又在德國上演,同樣是一輛大卡車闖進柏林市中心的聖誕集市人群,造成十二人死亡、五十多人受傷。並非是偶然巧合,兩起恐襲元兇都指向了突尼斯。
五年前,突尼斯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阿拉伯小國。談起這個國家,眼前浮現的是富足安逸、歐化生活、蔚藍海灘、千年古蹟……是一個人人嚮往的旅遊度假勝地。但一切都在二○一一年發生了變化,突國內發生大規模騷亂,在美歐等西方勢力支持下,街頭運動變成「茉莉花革命」,推翻了本.阿里政權,並在阿拉伯世界引發連鎖反應。突尼斯作為「阿拉伯之春」首發地而名聲大噪,更因為平穩實現政治轉型而備受推崇,被奉為「顏色革命」的成功範例和民主樣板。
但虛幻的光環只是曇花一現,伴隨着一聲聲震耳欲聾「民主勝利」口號而來的,不是自由平等的降臨,而是經濟衰退、社會動盪及恐怖主義蔓延。無論對突尼斯,還是對西方,民主勝利之日,正是噩夢開始之時。
「革命」後的突尼斯並沒有按照美歐設計的軌跡發展。本.阿里曾這樣道「阻隔極端伊斯蘭勢力的最後防線」崩潰後,常年被打壓的極端勢力終於擺脫羈絆,走出「寒冬」,出現惡性反彈。「茉莉花革命」後出現的權力真空,迅速被極端伊斯蘭勢力佔據,昔日的「民主樣板」已淪為「恐怖兵營」。
近年來,突尼斯恐怖組織在貧困的年輕群體中十分活躍,不斷招兵買馬,持續壯大,並在國內製造了多起有世界影響的恐怖事件。從巴爾杜國家博物館,到度假勝地蘇塞,從美國大使館,到突總統衛隊車輛,都成了襲擊的目標,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政府軍雖然一直嘗試清剿極端勢力,並在美歐支持下,對國內恐怖組織據點發動攻擊,但由於力量不足、反恐經驗有限,效果並不理想。
突尼斯恐怖組織也講究「國際主義」。其與活躍在中東各地的ISIS及「基地」組織均有密切聯繫,不少武裝分子在突受訓後,前往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打「聖戰」,總人數不下六千人。事實上,突已成為ISIS武裝的重要「兵源地」。還有大量武裝分子回流,重返國內作戰。更有許多人偽裝成難民,潛入美歐腹地,把「聖戰」烈火燒向西方本土。
美歐把輸出民主作為神聖使命,如今卻要獨自品嘗苦果。恐襲現場的悲號,不僅徹底打破了其「顏色革命」的幻想,也顛覆了其奉為聖典的傳統價值觀。只不過,這一感悟來得遲了些,其中還浸透着許多無辜百姓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