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先試先行」利港發展智付寶

時間:2016-12-22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黃元山認為,本港對金融科技的規管太多,某程度「扼殺」了創新

  「智慧經濟」是智慧城市其中一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發展金融科技(Fin Tech)有領先優勢。不過,學者及科技界人士認為,港府規管過嚴,令創新空間較少;反而內地「先試先行」容許小企業摸索發展,有風險才規管,令部分技術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以及微信「錢包」迅速成長,顛覆傳統。

  本港金融專業服務發展成熟,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團結香港基金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表示,全球以科技方向發展,香港要找一個比較有競爭優勢的範疇去做,必然是金融科技。不過他認為,在本港要創新、做金融科技的規管太多,門檻過高,某程度「扼殺」了創新。

  黃元山以社交借貸(Peer-to-Peer Lending)作為例子指出,美國早已有初創公司專門營運這種生意,市民可以不用在銀行借錢,透過上網,公司分析客戶借貸紀錄,已可以決定貸款,而那間公司現已是上市公司。但套用在香港,這種嶄新做法則會構成非法集資。

  內地容許小企業摸索發展

  黃形容,外國及內地的發展方向是「抓大放小」,香港的方向卻是「抓小放大」,「國內是當企業規模仍是很小的時候,願意讓小企業自己去摸索,摸索的過程中,市場上自然形成一個生態系統,便會知道如何可以去監管。」他舉例指,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騰訊的微信等,都是讓他們自由發展,香港則是反其道而行,先有監管後有生態,做法似是預測將來生態,「但科技是日新月異,難以用一套舊思維去監察新的科技。」他認為,這正是限制了創新發展的原因之一。

  智慧城市聯盟召集人楊全盛亦稱,本港過去在金融科技確是很有優勢,當全球仍未有電子支付的年代,香港已率先推出八達通,但其後發展一直停滯,政府也無再推動發展。內地則把握「後來者」優勢,沒有採用卡類支付,直接進入了移動支付年代。

  楊全盛稱,過去與日本等其他國家的智慧城市組織交流時,對方欣賞香港在個人私隱及法規方面的完整與成熟,但他認為完整法規也即是考慮因素增加,容易窒礙社會創新的推動。他認為政府應在創新與法規間取得平衡,如果在框架上,例如在沙盒(sandbox)上可以試驗,即為執行中的程式提供的隔離環境,做到先試先行。

  發展和保障用戶間取平衡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曾於網誌強調,香港以「風險為本、科技中立」為監管原則。金管局發言人解釋,在制定和執行監管政策和規範時,只會根據業務運作性質和衍生的風險作判斷,並不會指定或排除某一種科技。監管理念是在科技發展和保障消費者兩方面取得適當平衡,目的是要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讓市場參與者在有利創新和公平競爭的環境下營運。

  發言人又指,社會上有意見認為「大數據」是發展新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在確保客戶個人資料及私隱的前提下,當局相信大數據的運用可望促進金融科技的發展,惠及整體經濟及消費者。至於業界是否和怎樣開放大數據,相信可透過市場競爭尋找方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