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學寧指近年每兩至四年雨量破紀錄一次。大公報記者梁康然攝
大公網12月19日訊(記者 梁康然)土力工程處處長汪學寧退休在即。在他任內期間,本港連續多年沒有致命山泥傾瀉個案,由本來的連續五年,延長至現時連續八年,一直保持最佳紀錄。有此成績,汪學寧歸功於各位同事的努力。至於未來紀錄會否延長至十年或15年,抑或突然中斷,汪學寧笑稱:「就好似足球賽,開賽前無人知會否失球,唯有努力不懈去達至零失球目標。」
汪學寧在1986年加入土木工程署,任職土力工程師,負責調查及預防本港山泥傾瀉事故發生,至今已守護市民達30年。回想過去,本港70年代山泥傾瀉頻生,刺激他立志成為工程師。「我仍是學生時,從電視新聞看到72年的六一八雨災慘況(是次山泥傾瀉釀成156死、117傷),我就希望自己未來要有能力阻止同類事件發生。」汪學寧說。
1992年,汪學寧升為總土力工程師,處理各式各樣的山泥傾瀉個案。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99年8月連續四日大雨,導致石硤尾邨後山人造斜坡臨近崩塌,山下石硤尾邨居民危在旦夕。
八年無山泥傾瀉致命個案
當時石硤尾邨四層高的第36座公屋,距離瀕臨崩塌的人造斜坡不足十米,斜坡上的護面已漸漸剝落,護士牆腳地台更已經隆起。萬一護士牆失守,山泥將會沖毀第36座,更會波及鄰近兩座公屋。「人造斜坡頃刻就要崩塌,不能再等,我要下令永久疏散,逾700人就此失去家園……但沒辦法。」家毀可重建,人命不可追。汪學寧對此事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2013年,汪學寧獲擢升為土力工程處處長,面對的挑戰更是前所未有。「以前山泥傾瀉危機多來自人造斜坡,處方多努力,幾近完成修葺鞏固工作,大大提升抗雨能力,減低崩塌風險。近年的危機卻來自氣候變化,本港的雨量年年破紀錄,令天然斜坡崩塌出現泥石流,危害下山建築。」
「經過多年努力,本港市區的山泥傾瀉風險長期處於低水平,過去22年已無出現過三人以上的山泥傾瀉致命個案,過去八年更連續無一宗致命個案。一切看似都『好掂』,可是近年極端天氣正在將本港壓抑多年的獅子(天然山坡)喚醒,我們可以控制人造斜坡的支撐力,但不可能控制天雨,只能默默地做好預防工作,例如建好泥石壩,減輕山泥造成的破壞。」
「守得一年得一年」
汪學寧過去多年一直與自然現象對抗,將在本月底退休,接任人能否延續保持無致命山泥傾瀉個案的紀錄?江如此總結:「人不能勝天,氣候變化亦非少數人能扭轉,希望同僚保持憂患意識,守得一年得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