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蕭炳強表示,他已是香港最後一位專業的神佛像工藝師
香港人拜神拜佛,信風水命理,在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神佛像背後,隱藏了一個古老卻即將在香港消失的手工業——神佛像雕刻。香港最後一名專業神佛像工藝師蕭炳強,8歲開始隨父學習神佛像雕刻,入行51年,蕭師傅領悟到「雕刻一尊好的神佛像要有心性修行,製作不合規格的佛像不是功德,是罪孽。」惟面對現時濫竽充數的神佛像製作,他只好搖頭:「如果我走咗之後,完成呢個歷史任務咪算啦!」/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大公報攝影 林少權 蔡文豪
上世紀三十年代,香港百業待興,蕭炳強的父親便南下香港學習雕刻手藝。耳濡目染下,年幼的他對神佛像雕刻產生了濃厚興趣。蕭師傅說正統的雕刻技藝分門分派,父親學習的是「廣東派」,童年時看到父親雕神佛像的眼口鼻只需三至四分鐘,覺得神乎其技便很想學雕刻,但父親認為刀具鋒利危險拒絕了他。「有一次趁爸爸不在,我就從地上撿了一塊木頭,木頭有個三角位,我就開了個眼口鼻,等他回來給他看,看完之後,他就笑,之後就開始讓我學習雕刻了。」
蕭師傅憶述一九六六年入行時,業界正值興旺,當時「廣東派」主要雕一些水上人的神像。他說水上人有個傳統,若是有家人過身,便會擺一個神像代表他們逝去的先人,予以祭拜。蕭師傅指當時他和父親在廟街開舖,顧客就搬着櫈子在店外等候製成品。「嗰陣我和爸爸一日雕三十個神像,雕完一個就即刻賣走。」
市場旺 連開三舖
香港八十年代中後期,大興土木起樓,好多人買了新居後,便在家中添置一些神佛具保佑平安。他表示,當時香港的幾個師傅都「做唔切」,他便和一名在福建開廠的朋友合作,聘請師傅專門雕觀音像和關公像,再運到香港售賣。當年生意興旺,蕭師傅曾在新填地街一口氣連開了三間舖頭。他憶述當時的新填地街是神佛具公司的集中地,香港製作的神佛像還遠銷東南亞國家。
市場旺,神佛具用品店遍地開花。蕭師傅感嘆許多同行為了搶生意,鬥平搶市,形成惡性競爭,「五十蚊嘅貨賣一百蚊還可賺點毛利,之後大家鬥平,割價傾銷九十、八十蚊,七十蚊就已經蝕本。」他警覺「不對路」,便抽身而出,將街邊店舖搬入工廠大廈,轉做大型廟堂的製作和維修。
隨着時代變遷,蕭不停轉變經營模式,學習新的神佛像雕刻技巧,推陳出新。他說神佛像雕刻有不同派別,包括廣東派、福建派、寧波派等,惟各門派的手藝互不相傳,「寧波派師傅就不會教畀廣東派嘅學徒,若一個善信要送尊佛像給大和尚,大和尚就會問邊個師傅做的,如果不是大和尚認識嘅師傅做的,佢係唔要嘅。」已習「廣東派」的蕭師傅為了學習寧波派,開拓客源,他潛心研究寧波派為神佛像的「鋪金」技術。「單是如何將金箔磨成粉,我就研究咗好幾年先知。」
蕭透過友人認識了一位寧波派師傅,已自學「鋪金」手藝的他,一度被寧波派師傅質疑廣東派的師傅「點會識得鋪金」,還給了他一尊佛像「試金」探虛實。蕭師傅「真金不怕洪爐火」,成功為神佛像「鋪好金」,他出示自己雕的寧波派神佛像給師傅看,終憑誠意感動了寧波派師傅破格指點,蕭師傅進一步打開新市場。
一級文物竟被降格
香港傳統手工藝青黃不接的問題嚴重,神佛像雕刻亦不例外。蕭師傅十分坦然說,香港神佛像工藝師工作環境差,業界一向欠缺工藝師,六十年代後更無新人入行。
更令他遺憾的是雕刻師傅心性逆轉,他說昔日神佛像雕刻師傅都信佛,視雕刻為一門宗教藝術。蕭慨嘆惟現今的雕刻師傅都只當作生意般流水作業:「以前嘅大和尚對佛像尺寸要求嚴格,依家都係睇錢,最好又平又靚。」蕭師傅表示因將貨就價,廟宇維修都出現貨不對辦的問題。他指出廟宇維修需要維修商投標競價,一般都是「價低者得」,因此濫竽充數的神佛像充斥廟宇。他指,有些廟宇本身是一級文物,維修之後,竟被古物諮詢委員會「降級」。
「如果我走咗之後,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咪算啦!」笑容的背後暗藏着無限唏噓:「現在拜神拜佛的人,已經唔係追求精神的滿足,最多就是拜財神,本來應該是祈求心之所安,現在有財就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