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朗普若用商業原則治國,凡事追求最大利潤,不重視環境保育,必然把世界發展再生能源的步伐拖慢
2016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是特朗普當選了美國總統,這是所有選前民意調查所料不及。其實他「美國優先」的口號,深深觸動了選民的神經,在美國日漸喪失領導世界優勢的客觀環境下,國內經濟環境低迷,選民期望他可以帶領美國重振雄風、重新領導世界,使特朗普可以脫穎而出。/潘永強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理事
特朗普聲言上任後即推行「美國優先」的政策。他的經濟和行政的改革不是本文討論的範疇,可是他聲言取消能源生產的限制,放寬環境保護的措施,在國內重新開採煤、石油和天然氣,增加美國人的就業機會,這必然對地球環境保育的大打擊,也是對上世紀80年代開始保護環境努力的大挫折。
美國石油、煤的蘊藏量豐富,二次大戰後一直未有積極開採,經濟的原因是本土人工成本高昂,花用中東或其他國家的資源更划算,另一陰謀論的說法是美國一直是保留本身的資源,充足的能源儲備長遠是保證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資本;美國是耗能量最大的國家,人均耗能量比發展中國家數以倍計。
人類面對能源枯竭危機
特朗普從商人的角度出發,美國本身有最大耗能市場,在肥水不流別人田的思維下,大力發展本土的能源開發,刺激內需,當然可以振興美國疲憊的經濟。但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結果,必然增加了空氣的污染物和強化了全球暖化現象,會步入中國和印度的後塵,大城市的霧霾天氣無日無之;而且化石燃料自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人類正面對能源枯竭的危機。馬來西亞曾經是世界第一產錫國,智利也是硝石的出產大國,也敵不過人類貪婪的本質,短短幾十年便開採淨盡,今天若要回顧馬來半島錫礦開採的盛況,只有在博物館才可重溫了,人類若不節制減少用量,持續地揮霍,石油在三數十年便變成歷史名詞了。
治國不應忽視環境保育
特朗普若用商業原則治國,凡事追求最大利潤,不重視環境保育,必然把世界發展再生能源的步伐拖慢,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的衝擊必定接踵而來。開發新能源和發展再生能源是21世紀必然的發展方向,雖然研發成本高昂,基本投資大(例如水力發電),但總不能因此而中止研發,否則當化石燃料耗盡時,地球便變成了無生氣的星球了。
21世紀的人類應該減少物能的消耗,積極做好環境的保育。特朗普不應推行「美國優先」的政策,凡事以利益為先,必需有全球一體化的胸懷,打破國家地域的限制,人類的社會才可穩定地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