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竹篾修補手藝成絕響

時間:2016-12-15 03:15:17來源:大公網

  圖:蒸籠由外圈、內膽及底線組成,外圈連內膽共六層

  手工竹蒸籠行業在港式微,酒樓行業是否遭受影響?鴻星集團點心部行政總廚布基入行近30年,他回憶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還有些懂得維修蒸籠的老師傅。「以前我哋入行嗰陣,如果蒸籠爛咗,就擺喺一邊,湊到一定數量,會有老師傅帶一些竹篾嚟再織過,修補蒸籠。」他說,80年代中期之後,便再無維修竹蒸籠的師傅,如果蒸籠壞損只能丟棄,使得酒樓營業成本上升了至少三成。

  行業發展有人歡喜有人愁

  布基續說,對於飲食業,手工竹蒸籠是必需品,廣東菜八成的菜品都需要用到蒸籠,暫時沒有替代方法,且蒸籠需要常常更換,每隻蒸籠壽命三個月左右。他計算,若一家食肆有200到300客位,就需要400至500個蒸籠,單是鴻星酒家集團旗下的10家分店,就需近萬隻蒸籠。對於蒸籠公司的前景,他肯定的說,雖然再無師傅入行,但香港食肆眾多,有一定蒸籠的需求量,現存的兩至三間蒸籠公司「一定生存到」。

  不過「金功夫點心火鍋」營運總監賴敏華則持相反意見,認為本地蒸籠公司產品售價高,有機會被內地取代。賴說香港蒸籠公司屈指可數,使得蒸籠的價格一路提高,平均一年加一成左右,有時一年加兩三次,五年內蒸籠價格已經加了一倍,若是70、80年代時,蒸籠公司成行成市,競爭多,未必年年加價。對於蒸籠行業的前景,他亦不樂觀:「我覺得未來幾年,分分鐘就會冇。」他說,香港租金不斷增長,運輸成本提高,導致蒸籠不斷加價,香港已有約三成的酒樓找內地直接進貨,只是內地生產蒸籠的質量仍然參差不齊,「同款蒸籠但大大小小都有不同」,賴相信本地蒸籠公司暫時仍有生存空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