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杜偉彬學習上海蒸籠收口處的「中國結式」設計,改良原先用銅線「一字型」的收口
「晨早飲茶嘆世界,一籠點心看百態」,一個簡單的竹籠,可以體現港人的生活與智慧,以及香港傳統手工業數十載的興衰變遷。飲茶正盛,惟「同氣連枝」的手工竹蒸籠卻因沒人入行,成本上升成了夕陽行業。經歷50年風雨的「沈興記」將傳統蒸籠「變身」,冀打入婚宴市場,求變以求存。/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大公報攝影 何嘉駿 林少權
「沈興記」第二代老闆杜偉彬說,上世紀四十年代,他的姐夫沈祐興南下香港,在當時唯一的蒸籠公司「沈大記」學師。「以前難入行,舊一輩的思想就是教了徒弟,餓死師傅,初初只教姓沈的。」學滿師的沈祐興七十年代自立門戶,取名「沈興記蒸籠」,開設在油麻地廣東道,因為勤力肯做,慢慢由在店後舖製作,擴張生意變成租下整間舖。
八十年代蒸籠黃金時期
八十年代,十八歲的杜偉彬由廣州來到香港,白天協助姐夫打理生意,聽姐夫教授做蒸籠的技巧,夜晚便留在廠裏,拆開蒸籠獨自反覆練習。回憶那段時光,他說,當時就是「以廠為家」,早上九點開舖,晚上九點才離開。那時正是手工竹蒸籠在香港的黃金年代。杜偉彬驕傲地說:「八十年代最旺,美國、加拿大、英國都開始接受香港的飲食文化,當時美國連鎖大型超市Wal-Mart都是搵我們拿貨的。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沈興記蒸籠。」他解釋,那時沈興記的香港市場佔有率達六、七成,更是有八成的出口蒸籠都來自「沈興記」,每個月有約六十萬隻蒸籠運往海外市場,出口的生意額可高達五十多萬元。
不只蒸籠業,八十年代亦是香港其他手工業的黃金時期,各個行業紛紛「起飛」,雖然蒸籠行業生意興旺,但找人入行卻十分困難。他解釋,學做蒸籠需要三年,行業增值能力又弱,沒有前景。年過五旬的杜先生,已是香港最年輕的手工竹蒸籠師傅了。
北上授徒「開枝散葉」
生意興盛,又成功打入海外市場,單靠香港公司的四、五個師傅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沈祐興於是北上廣州「開枝散葉」,招收學徒,內地的蒸籠行業因此也很快興盛起來。廣州師傅人手充足,降低成本,蒸籠售價比香港平,再加上改革開放後的廣州經濟騰飛,日益開放,香港便漸漸失去了海外出口的優勢。雖然光輝歲月不再,內地蒸籠逐漸佔據海外市場,但香港酒樓不斷開張,蒸籠的市場需求日增。杜先生說,現在「沈興記」仍能供應香港一半的酒樓市場,他與內地兩間工廠合作,培養了三十多位有經驗的師傅,專門供貨給「沈興記」。
傳統「變身」迎合年輕人
穩守生意,杜偉彬也不忘改良和創新傳統手工竹蒸籠,為百年的傳統行業增添朝氣。杜偉彬發現上海蒸籠非常美觀,構思很好,但是做工粗糙,他於是取長補短,以上海蒸籠收口處的「中國結式」設計,改良原先用銅線以「一字型」的收口,這樣一來,不僅令蒸籠造型更加美觀,而且還能節省製作時間。他驕傲地說,這是他們廠的「專利」,暫時還沒有別的廠學到。
為迎合年輕人婚宴市場,杜先生又將傳統蒸籠「變身」,推出迷你版竹蒸籠,可以盛載一顆朱古力,再用絲帶包住,成為不少新人結婚時喜糖包裝的新穎之選。
然而,杜偉彬的一人之力難以改變時代發展的潮流,手工業在港式微,「沈興記」難捱街舖加租,六年前,從廣東道搬入深水埗的宏昌工廠大廈。三年前,城規會計劃拆卸該工廈,改為住宅用地,工廈內三百多家手工業租戶集體反對。他感嘆,如果政府真要拆樓,很多商戶應付不到外面的租金,只能結業,有些行業也會就此消失。
對於「沈興記」未來的命運,杜偉彬說:「能搵到兩餐嘅話,我都會繼續經營,第一是感情,第二,這一行幾百年下來都沒有被淘汰,就說明一定有價值。」他還希望兒子將來子承父業,將這門手藝和這家老店在香港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