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港人器官捐贈意願偏低,伊利沙伯醫院研究分析,2014年該院3659名死亡病人中,121人符合器官捐贈要求,但最終僅11人有捐贈器官,捐贈比例僅10%。香港器官捐贈比例在發達國家地區中最低地區之一,而醫護未能識別潛在器官捐贈者,令器官捐贈率減少14%。另外,香港作為亞洲院外心跳停止後,存活率最低城市,港大問卷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未使用過自動體外除顫器。
有關器官捐贈的研究由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部、九龍中醫院聯網器官移植統籌的醫護團隊進行,刊登於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研究指出,九成潛在器官捐贈者不能成功捐獻器官原因主要為醫學禁忌症(46%)、未能適時轉介器官捐贈聯絡團隊(14%)、維護死者器官失敗(11%)、不能確診腦幹死亡(18%),及家屬拒絕捐贈(11%)。
研究表明,香港應有更多潛在器官捐贈者,以伊院為例,只有52.9%潛在器官捐贈者被醫護人員識別,且因文化、宗教等原因,高達48%親屬不同意將逝者器官捐出。研究指出,若切實解決在捐贈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當可大幅增加本港器官捐贈率。
85%人未用過自動體外除顫器
另外,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急診醫學部在2015年11月至12月,對401位市民進行問卷調查後指,香港市民懂得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比率偏低。85%未曾使用過自動體外除顫器,77.6%被訪者不清楚他們住所或工作地點附近自動體外除顫器位置。調查亦在《香港醫學雜誌》刊登,研究建議,可在進行急救培訓同時,加入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培訓,市民亦可下載搜索自動體外除顫器位置的手機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