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四川工業發展歷史悠久,留下了豐富的工業遺產。圖為遊客在犍為縣嘉陽.桫欏湖旅遊景區參觀黃村井礦井。
伴着長長的鳴笛聲,一列小火車開行在田野、農舍之間,車頭不時噴出陣陣蒸汽,遊客們都興奮地舉起相機、手機留影;沿着斜井階梯下行至望不見底的深井,乘上井下獨有的交通工具「猴兒車」,親身感受採煤工人的工作環境……在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蒸汽小火車、黃村井煤礦等歷經舊時光的工業遺產,以其不可再生性和鮮明的特點,吸引着遊客前來「打卡」。
多家在線旅遊平台預測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工業旅遊」熱度不斷持續攀升。隨着越來越多工業園區或工業遺跡被開發為旅遊景點,「工業旅遊」這種融合工業遺產活化保護和特色文化體驗的旅遊新模式逐漸為遊客所喜愛。工業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枯燥文字,園區、廠區等工業遺跡變成了遊客熱衷探訪的目的地。\大公報記者 向芸
四川工業發展歷史悠久,留下了豐富的工業文化印記和工業遺產,「文旅+百業」讓眾多工業遺產得以活化。在犍為縣嘉陽.桫欏湖旅遊景區,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還在運行的客運窄軌蒸汽小火車,嘉陽小火車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活化石」,小火車緩行在19.84公里的軌道上,讓遊客們興奮不已。
礦區蒸汽小火車 「工業革命活化石」
導賞員告訴記者,1938年,河南焦作中福煤礦內遷川南,組建成立中英合資嘉陽煤礦。1958年,嘉陽煤礦規劃修建從芭蕉溝黃村井到石溪鎮岷江河邊的輕軌鐵路,以進一步提升煤炭運輸能效。上世紀80年代末,小火車運輸煤炭的主要使命基本結束,僅作為生活物資運輸線路為沿線村民及煤礦工人服務,直到以嘉陽小火車為核心景觀的「嘉陽煤礦老礦區」獲評國家工業遺產,才得以重煥新生。
遊客郭女士告訴記者,她曾在2006年來體驗過小火車,「當時有的車廂裏會有矮柵欄,乘務員說用來分隔乘客和牲畜;坐一段下來,耳朵、頭髮裏都是煤渣。」今年,她專門帶着家人前來,讓習慣了高鐵速度的兒子感受從書本上「活」過來的蒸汽火車和車上慢悠悠的時光。
遊客乘坐小火車到達終點芭蕉溝,就可轉車到黃村井實地探秘礦工生活。黃村井1954年至1986年間開採煤炭近500萬噸,1988年正式關停,2008年作為觀光礦井重新打開,目前遊覽面積約佔當年實際開採面積的6‰。
遊客佩戴好礦工帽,通過斜井階梯步行入井,乘坐井下特有的交通工具「猴兒車」。導賞員說,「猴兒車」是一個簡易的單人纜車,因為坐上去就像猴兒抱着樹,所以礦工幽默地把它叫做「猴兒車」。
井下當「礦工」 體驗手工採煤
井下多個區域向遊客展示了真實的礦井生活。比如「礦工龍門陣」以礦工人像模型的形式,呈現過去礦工休息吃飯、擺「龍門陣(四川話,聊天)」的場景。進入「採煤作業面巷道」,遊客可以了解採煤作業面支護方式的演變。「瓦斯爆炸模擬體驗」場景通過聲光電效果及感應裝置,模擬井下瓦斯爆炸時的效果。礦井中還有一些有趣的體驗環節。比如在「手工採煤體驗區」,遊客可以當一回「礦工」,動手體驗挖掘煤炭。
來自四川內江市的羅先生遊覽結束後說,小火車搖搖晃晃的感覺,讓人懷念過去坐綠皮火車外出務工的經歷。而黃村井礦井保留着的原始挖煤場景,可以讓孩子對這些歷史有所感悟。「帶孩子親身體驗當年煤礦工人的艱辛,很有憶苦思甜的意義。」
記者了解到,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景區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多維度增強遊客體驗感,比如演職人員將在黃村井區域進行情景劇演繹,展現火車司機鳴哨、職工小院內礦工夫妻日常生活等場景;芭蕉溝影劇院還將免費對遊客開放,循環播放宣傳片及紅色影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