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培訓課堂曾跟學生說:「營銷的最高境界就是賣空氣」,學生並不明白所指是什麼?筆者舉一個最簡單例子,蘋果iPhone和其他安卓(Android)系統手機的技術相差並不是太大,但售價之差別則可能相差數倍,這個相差是不能用物質去衡量,分別是無形的——是生活品味(Life Style),若果產品欠缺蘋果的logo,還可能有那麼高溢價嗎?
香港最近有一家書店關門,在電子商貿仍未那麼興旺的時候,實體書的銷售仍能支撐其商業模式,但是在今時今日隨時可在手機找到數以千億計資訊的年代,已很少人花費買實體書,雖然它曾經嘗試作跨界的經營,如在店中開設咖啡店,和增加精品文具部分,惟最後也是徒勞無功。
但是很奇怪,另一家從台灣過來的書店,卻經營得不錯,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筆者可以告訴讀者,它只是售賣空氣——生活品味和經營地產業務,它們在過去廿多年塑造了一個高尚品味,凡人一進去就能沾染「仙氣」,人也突然之間變得更有個性、更有才華,精神面貌立即與別不同,包裝袋或紙被人看見,會令人刮目相看,這個不可能一時三刻能變出來,形象是經年累月打造,所以被稱之為「朝聖地」絕不為過。
有了「朝聖地」這個光環,向業主爭取最相宜和友好條件絕對不難,因為它是人流的保證,業主方弄妥之後,書店搖身一變由租客方而成為二房東,二房東只需要把三分一面積租出去,租客包括皮革店、茶葉店、首飾店、精品店、玩具店、電子用品店……等,這些店舖收回來的租金好可能已全數能支付給業主承租的租金,因為貴為「朝聖地」,三房客給三倍於業主的租金也不為過,一招「空手套白狼」運用得出神入化,而書籍只是道具而已,因為書本不會預先找數,在當眼地方擺放還要收取上架費,現在誰還寄望在互聯網的年代仍能靠賣書賺錢,有些作者還希望書本永不下架,當作宣傳品一樣來個終生推廣。
再者,現金流先到書店,過一至兩個月才發放三租客,書商更可以拖半年至一年,強勁的現金流又是另一盈利模式,筆者忠告讀者要成功必要練得「仙氣」——生活品味,想通者便食通四方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