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耀華稱本港最多人認識的實用化試驗,都是由政府部門推動
近年政府為解決廚餘問題,投放大量資源進行各式廚餘再生試驗計劃,如大埔污水處理廠的廚餘處理設備、小蠔灣廚餘廠等,前者耗資3000萬元,後者更達15.8億元。有科研團隊成員透露,政府試驗計劃廣為人知,令社會產生誤會,以為港進行實用化試驗都動輒要花幾千萬元,嚇跑不少潛在投資者,增加推動實用化測試困難。
有不願透露身份的科研團隊成員表示,在實驗室內進行研究,經費可能只需幾百萬就有可能提升,甚至突破現有技術。因此有不少組織都樂於投資進行科研,但當科研團隊提出進行實用化試驗時,投資者大都會推說自己只是小企業,資金不足婉拒投資要求。
「曾有投資者稱,進行實用化試驗計劃要建廠房,就算政府有土地,都要花幾億元,就算企業變賣所有資產也無法達到這個金額。最後團隊的成果,在無資金下暫停推動實用化試驗計劃。」科研團隊成員稱。
生產力促進局的首席顧問馬耀華認同該科研團隊成員的陳述。他稱本港最多人認識的實用化試驗,都是由政府部門推動,政府試驗基礎都是以服務全港為首要考慮,因此試驗規模、所需資金都極為龐大。本港大部分企業都無投資科研的經驗,一般都▉從新/重新▉聞報道得知。報道內容又多是有關政府的試驗,社會就誤以為實用化試驗都需要天文數字金額。
參與微藻處理廚餘濾液研究的公大應用科學及環境學系講師黃儀強,分享過去爭取商界投資的經驗,「即使研究項目有多偉大,多有意義,也未必能打動商界協助進行研究。需要向商界具體化解釋研究內容,令投資者明白進行研究或測驗,能夠幫助他解決業務上的困擾,或提升效率,投資並非單向得益,而是可達至多贏效果,方可產生誘因去吸引投資。」